星期二, 12月 12, 2006

程翔像耶利米因真理入獄

基督徒知識份子的公共角色講座
劉進圖:程翔像耶利米因真理入獄



【時代論壇訊】基督徒學術論壇和《時代論壇》舉辦的「基督徒知識份子的公共角色」講座已於十二月二日下午舉行,講者包括明報主筆劉進圖、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教授江丕盛、國際學生福音團契東亞區總幹事翁偉業,主持為基督徒學術論壇召集人戴耀廷,約有二十人出席。

劉進圖分享了三位聖經人物的公共角色。第一位是摩西:「摩西不單單是宗教領袖,他還集立法、行政、司法於一身,是個政治領袖。」劉進圖指出,他所頒佈的律法,使社會上下得以運作,也協助以色列成為尊重律法的民族。另一位是約瑟,劉進圖笑言:「約瑟是個Financial Engineer(財政工程師)!」他指出,約瑟建立完整的稅收制度,幫助了國家積蓄資源打勝仗。最後一位是耶利米,劉進圖感觸道:「耶利米不斷宣講真理,卻因真理而下獄,不是和現在的程翔很相似嗎?」

江丕盛認為,基督徒在公共空間的角色有幾點根據:首先,由於上帝創造了萬物,所以一切受造物也和神學有關;再者,上帝要我們愛衪也愛鄰舍:「愛鄰舍的話,就無理由說甚麼甚麼不關你事了。」同時,本於信仰追求認知(faith seeks understanding),認知不單是神學的建構,更要認識世界。江丕盛進一步指出:「只停留在認知還未夠,還要行動!因為信仰本身就要推動我們行動。」

翁偉業也分享了兩位人物。第一位是潘霍華:「他在德國的希特拉狂熱中,是盞微弱的燈。」希特拉上台的第二天,潘霍華就在電台公開指他在嘲弄上帝,隨後他一直批評希特拉的危險性,也因此遭解除教籍、下獄,最後因行刺希特拉不遂被判死刑:「潘霍華的信仰、知識、行為是一致的。」另一位是魯益師,翁偉業說他籍文學技巧感動人,而不只是說道理,因此他的書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路向,但他笑言:「相信在座也不可能有另一位潘霍華或魯益師了。」但他指出,香港的基督徒畢業生,在不同行業發揮很大作用,不應輕看自己。翁偉業分析道,要改變人或改變社會,是經歷幾代、一點一滴的工程,相反「做大事」反而果效未必長久。

在討論環節,會眾和講者討論了香港的基督徒知識分子缺少了甚麼。劉進圖指,在政策研究一環,基督徒知識份子的確做得不足,以致一直都不能在政策層面上影響社會。有台下會眾指,以反性傾向歧視基督徒立法的過程為例,基督徒在公共空間中也只停留在宣示立場的層面,而未能以自己的立場進行對話。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快拍,2006.12.4)

星期日, 12月 10, 2006

不能錯過的營會

一年將盡。
數算的未必是主恩。
回憶中生活片斷,
需要提的不敢想,
然,太亂,
新的、舊的都講過了,
可,太多,
不知如何梳理,
唯有安靜在衪跟前,
讓祂的話作為我們
一年衝鋒陷陣後’
接合傷口的縫絲
生命檔案的回收桶
讀經營是衪為我們在黑暗中的電筒
照出一條又生又活的路。


香港GCF
06/07
何玉峰長老 讀經營

12月30日至1月1日
賽馬會長洲鮑思高青年中心

(台北信友堂長老,一直從事商界,著有《建築經理業之經營與管理》、《不動產抵押保證券》等書)

從哥林多前後書
看現代信徒的
掙扎與自處

營費︱HKD 650(香港人價)
HKD 500(澳門自己人價)

報名請聯絡 Joanne/華傑

詳情請click上
http://www.gcf.org.hk:8080/gcfportal/cms/index.php?page=content/activities/detail&AID=203&lang=zh-tw

星期三, 11月 15, 2006

錢北斗講座 GCF年尾壓軸巨獻




打工學耶穌?
在急劇轉變的工作環境中 你也可以創造一番事業!


你的業務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可能是對現在每一位打工仔面對21世紀的工作環境,不得不問自己的問題。

所謂生意生意,生出意思來也。耶穌運用許多商業語言去論述天國的道理。早在「才幹的比喻」已教導人用學做生意地去做主的門徒。相對於我們貶意從商的價值,耶穌卻毫不避忌教大家把自己的人生當成一盤生意去經營。究竟講耶穌與講生意有什麼異同?商業價值在聖經佔著什麼位置?我們又從聖經中找到多少「一人企業」的真理呢?


日︱12月1日(五)

時︱晚上八至十

地︱下環浸信會

人︱工作十年以上之老餅


費︱每位$50



錢北斗

人稱斗叔,亞翁的師父。前前香港FES總幹士。現專一轉戰職場事工,幫大中小企及個人作其事業教練(Life Coaching)。致力結合聖經價值觀及管理學,發展職場門徒事工(Marketplace Discipleship)。先後在香港創立「公義樹」 ( www.theoaksnet.org ) 及「學學堂」 ( l2lchristiantimes.blogspot.com),推動生命資源投資。唔識北斗之拳,不過肯定識太極。



報名請聯絡 Joanne (6662 7590) / Wakit (6686 7470)
繳費作實

FCS訓練講座 不要小看她年輕 – 青少年事工的危機與轉機

不要小看她年輕 – 青少年事工的危機與轉機




何翰庭X陳華恩X遊戲無限

日期︱12月9日(六)2:30﹣6:00 pm
地點︱高美士中葡中學
費用︱$20




進入二十一世紀,澳門由小城風光的面貌逐漸添上大都會的色彩。除保存着固有的文化特色外,還躋身於全球化的旅程中,不斷與後現化文化接軌。或許很多人不明白「後現代」的意義;但她郤瀰漫著生活的場景。最明顯的是超智能所舖切的資訊高速公路,將虛擬世界帶入真實中,動搖我們對肯定性的判斷。在價值界線的模糊中,商品藉著傳媒將我們推入消費的深淵中;人的自由被多元的聲浪混亂著,龐大的市場吸力和各式各類的刺激令人受到操控,弄得迷失。這一切離成人不遠,郤貼近青年的一代。作為牧養青少年的工作者,我們需要認識後現代這個憐舍之餘, 更需要明白自己身處何方。我們是誰?青少年是誰?堂會所面對的挑戰是甚麼?堂會的反應又如何?堂會需要甚麼?青少年人需要甚麼?「後現代」提醒我們一切解答之先,是我們確實明白和經歷這一切提問。讓我們為著青少年,為著自己和為著神的國度而走在一起,彼此分享提問的經驗,並共同探討解答的可能。

是日工作坊

一發動全身 –從羣體動探討青少年事工的推動




跟進課程

事工活動設計及執行工作坊

整個工作坊分三個部份。首先是為學員提供理論基礎,如何從受眾的需要,事工的目標、和自身的資源掌握不同活動的設計。第二部份是具體地策劃一個給予青少年的大型活動。其中導師會用團隊活動幫助學員反省其中的學習。最後是讓學員以團隊模式去實踐第二部份的策劃。整個工作坊以青少年事工為處境,體悟學習為框架,團隊合作為原則;強調理論與實踐並重,指導及親自體驗並行的學習。



主辦



FCS 澳門學生福音團契 籌備委員會

星期二, 11月 14, 2006

新盤推介


新盤推介

賽馬會長洲鮑思高青年中心

發展商︱何玉峰長老

代理︱香港/澳門 GCF

開盤日期︱30/12/2006 - 1/1/2007

尺價︱HKD 650(香港人價)

HKD 500(澳門自己人價)嘩!好抵呀


示範單位請click上
http://www.gcf.org.hk:8080/gcfportal/cms/index.php?page=content/activities/detail&AID=203&lang=zh-tw


何玉峰長老又o黎GCF主領香港畢業生讀經營。想問佢倒唔倒扁佢未必會答你,但問聖經就有問必答。一如以往澳門GCF仝人報名有優惠!有買趁手!

星期五, 11月 10, 2006

一(袋)夢想 FCS異象分享會



一(袋)夢想
創造澳門這一代的夢 FCS澳門學生福音團契 異象分享會


敢於造夢,方能大膽承擔上帝的異象與使命。一個由跨年代畢業生及學生領袖自發,由下而上的整全福音運動。12月17日,齊來見證及分享上帝的夢!


日︱主曆2006年12月17日(日)

時︱八時正

地︱中華傳道會

人︱所有造夢的人


內容︱

.三把聲音:STORY-TELLER (講故佬)、TEACHER (教師)、PROPHET (先知)

.嶄新事工及理念簡介

.一代學生宣言

.聯合造夢大典


嘉賓︱陳榆



免費入場.自由奉獻

原來他們 .... 尋夢有時,無萝在這時


這兩年,我在FES-GCF的「夢中主角們」都本來是高尚學府、尋夢校園裏的「公主王子、社会未來棟樑」,然後走進工作世界的「打工仔女、專業新丁、職場小著、大机械裡的一粒缧絲釘」。

看看他們怎樣的過渡和變化:


回頭望,他們 …….
由當年身處千百個屬會都向招手的喜哄熱鬧,到當今有時人浮於事的冷清孤零,
由當年学生屬會會議桌上的高言大志,到當今所屬公司部門的人微言輕,
由當年年靑人的百無禁忌,到當今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
由當年學生時代的滿懐壯志,到當今公司新丁的步步為營,
由當年尋夢者的天涯海角,到當今初入行的營營役役,
由當年被称為社会的高級知識分子,到當今在公司微不足道的那個small potato,
由當年 ……….

那屬於年靑畢業生的初出茅廬智慧何尋?
我這個「半桶水的路人」就用九牛二虎之力,出盡百般武藝去和他們一起下些功夫。唔,我相信在他們:

漸漸近觀工作世界的廬山真貌時,也是他們整體面对三一信仰之闊所涵蓋的本實。
看清楚一奌自已的「有限公司」時,也是他們個人經歷那「太初有道、經過死亡而復活會再來」的永在神;即整個舊约新约信仰之深所能承載的(悠長或短速)人生。

當他們在碧波浪濤的浮沈中,
我不能無知地為他們祈求一帆風順,
也不宜不合情理地為他們祈求萬事亨通,
但禱念他們經萬劫後仍站起來。
當他們在風浪過後看見從未棄守、仍同在一條船的那位「呼風喚雨」的「專業君王」!
這,豈不原是一份「职場恩典足夠職場者活」的信仰嗎?!

後話:
畢竟,在歷史的大多時候的大多數,是由屬於一群勢力不大、權位不高的「平常百姓」每天沈實的日子被編織成。在大都會的城市工作世界如是。

那「甘願放棄天上榮華….,自選奴僕樣式」的生命若何?今天這城市的知識份子版本呢?
那用「無杈者」的脚踪活出有能力有影响的道路曾怎樣被祂走过?今天GCF的靑畢工作群體呢?
那由此呼召、無間道引領、至終掌管以色列子民的真理為何?在特區快十年的香港教會在這一章的歷史寫下了什么呢?

這,是我底「同志仍需努力」的小小心事。
你的?可也相若呢?



© Winnie Ng 吳詠琳 of FES-GCF wn@fes.org.hk / 061102完稿

星期三, 10月 25, 2006

性格@Bible:相爭與鬆手


作者:李思敬
「拉結說:我與我姐姐大大相爭,並且得勝,於是給他起名叫拿弗他利(就是『相爭』的意思)。」(創卅8)
「相爭」這兩個字,貫串了雅各的大半生(創廿五19-卅五29)。
全文請click上
http://www.cef.org.tw/program/enews/read_enews.php?enews_id=11&release_no=19

黑武士去打工 能想像嗎?

最近網上流傳一套「黑武士去超市打工」的黑色幽默短片,荒唐得來頗為啟發。故事講星戰的黑武士無情情做o左超級市場的日間經理,負貴管理員工及客戶服務。這種角色上的時空交錯當然引來相當的爆笑。返工仍然穿著黑武士「全副軍裝」、講的仍然是星戰的「屬靈語言」、以為天賜一身好武功就可以打遍職場無敵手;只是到頭來還是離不開下屬無個聽佢講、求愛不遂再加上被人革職的風險… 但凡自持有工作的能力及崇高的信仰,卻無視性格的重要,結果往往也是這樣。可能敢於除下戰鬥格的面具,向人前面對真正的自我,才是與上天所賜的召命接軌的第一步。

下載一連四集俾你在返工悶悶地爆笑o下可到以下網址:
http://www.splu.net/chadvader.htm

又或上youtube找chad vader一樣有得睇。

逆向思維

從電郵閱讀這一篇小故事,充滿著市井的智慧。



傳送日期: 2004 年 11 月 15 日 星期一 下午 10:14:28
主題: Fwd: 逆向思維



一個老人走進一家銀行,來到信貸部坐下來。他身穿豪華西裝、高級皮鞋,還有領帶
和金領帶夾。

「想借1美元。」

「甚麼,1美元?」

「對啊,可以嗎?」

「當然可以,只要有抵押,再多些也無妨的。」

老人打開豪華皮包,拿出一堆股票、債券等等,放在經理的桌上。

「總共值50多萬美元,夠了吧?」

「當然!當然!不過,你真的只借1美元嗎?」

「是的,就1美元。」

「那麼年息為6%,只要您按時付出利息,到期我們就退給您抵押品。」

老人辨完手續,拿了借來的1美元就準備離開銀行。

一直冷眼旁觀的分行長,怎麼也弄不明白:?有50多萬美元抵押品的人,為何來銀
行借1美元?於是他追上前去問個究竟。

老人笑道:「來貴行前,我問過好幾家金庫,他們保險箱的租金都很昂貴。所以
啊,我就在貴行寄存這些証券,租金實在太便宜了,一年才6美分...」

所有「正常思維」的人,都會走同樣的路子并受到同種矛盾的限制:既然目的是寄
存,但希望省錢,只能一家一家去詢問并比較租金高低;然而也自然有共同的擔
憂,那就是寄存物品的保險系數,往往和租金高低成正比...

惟獨這位老人跨越了「正常」:改變思維方向,用「反常」的方法達到了「正
常」的目的,而且將「租金」減少到幾乎等於零。

生活中許多事情也如此,尤其身處逆境,不妨換一種思維,或許就是另一片天空。

星期二, 10月 24, 2006

再續《穿PRADA的惡魔》


雖然片子的名字包含Prada,但主要贊助商還是Chanel,你還會見到Valentino本人,還有其他時裝品牌的「大晒冷」。如果你是中環一族,或者曾經在辦公室打滾,一定會在戲裡面看到職場生涯的片段回憶,是那麼寫實,是那麼會心微笑。職場的辛酸、殘酷、虛榮、可笑、掙扎、滿足、人情、無情、情調、調情,你都可以在裡面觀照一二、出了戲院後慢慢反芻。… 節錄自《穿PRADA的惡魔》:童話也可以很型/古斌

詳文請click上
http://www.poppop.net/?name=articledtl&ArticleID=438&CID=2

星期二, 10月 17, 2006

純良像狗?


純良像狗?
「性格影響工作影響性格」工作坊

性格決定命運,是否亦決定工運?

有說,決定畢業生在職場上的表現並非以其學科成績為準,而是其人格及個性。

難怪聖經裡《才幹的比喻》,也強調性格的重要。主人賞罰的原則並非看業績,而是看誰會馬上承擔責任,誰又會編造藉口去保護自己。唔做唔錯,似乎不是聖經的要求。所謂論功衡賞的背後,性格(靈性培育)就是佔著關鍵的一環。

講員 鄧有信/吳詠琳

時間 11月3日(五)晚上 7:30 - 10:30 p. m.
地點 FCS總壇(美利閣C4層(澳聖樓下))
費用 每位50元



鄧有信 Kenneth Tang
曾任食油公司總經理,及香港FES董事會主席。人到中年毅然轉戰為大小企業作Consulting服侍。香港"公義樹" (www.theoaksnet.org) 發起人,為中小企及在職人士服務。

吳詠琳 Winnie Ng
香港FES資深同工,現為香港畢業生團契(GCF)幹事。曾在中學執教鞭十年,並負責輔導事工。英國伯明翰進修教育心理學,後分別於加拿大安大略神學研究院(OTS)及維真神學院(Regent College)研習神學。


報名須填妥指定問卷,請聯絡 Joanne (6662 7590) / Wakit (6686 7470)
繳費作實

星期一, 10月 16, 2006

穿Prada的巴比倫王

PEOPLE CHANGE JOBS JOBS CHANGE PEOPLE
是人轉工?定是工轉人?

細看電影「穿Prada的惡魔」,竟與但以理書第一章的情節不謀而合。新老細改你的飲食、改你的語言、改你的名字。是天下職場無新事,抑或是現代社會仍擺脫不了奴才的心魔?

當日年少被逼轉投尼布格尼撒的王朝,像Andy為生活的緣故被逼轉行一樣,只是聖經多了一點著墨:那是主(真正的僱主?)的安排(一2)。這豈不是很多基督徒打工仔的寫照?理想的行業做不到,為了生活梗著頭皮埋頭苦幹適應新的工作文化。上帝往往把我們擠進「基督徒是少數」的工作世界,我們沒有選擇餘地,但也是一種差遣。

Andy像但以理一樣,擁有處事智慧及臨場的機警才被惡魔上司收歸己用。她滿以為憑自己的學科驕人成積便能勝任簡單的私人助理職務。誰知面對著惡魔老細的要求,只是處理試用期的庶務已被打得落花流水。莫怪少年但以理也要受巴比倫文化的「再培訓」三年才有資格見王(一5)。什麼從前辛苦得來的專業學歷全不管用。

片中Miranda一再稱呼Andy作Emily。那是不尊重別人的身份?抑或是權威喧示(妳是我的人,我稱呼妳作什麼就作什麼)?但我想,那是惡魔主子要她成為自己人的手段。像但以理要被稱作伯提沙撒才能成為王宮的一份子(一7)。聖經的人名有趣地反影其身份及使名,與其召名相連。所以那不是叫「阿旺」或「阿才」這般簡單,改名在這裡就是要改你條名的意思。Miranda呼召Andy作Emily,Andy由那一刻起便跟著Miranda的主意去服待。

但以理需要學習迦勒底人的語言(一4),像Andy要學習時裝界的 Language(文化與價值觀)一樣。語言是改變人思維的工具。不同的語言帶著不同的文化及價值體系。像西方人重原則講理念,那時來自一套辭令表達得準確及偏向中性的語言;相對於中國人那種講感情重倫理,中文詞語的含糊及正負面的偏向,充份反影東西方思想價值觀的差異。而所謂巴比倫的異教文化,其實也就是內在的價值體系。你的衣著、談吐、處事就是其外在表現。Andy不知不覺從改變衣著打扮中改變了其生命的優次,到一個地步她最親近的人也對她感到陌生。多少個畢業生因為職場由性格到思想的轉變,教會往往也愛莫難助。

改飲食喜好似乎是最明顯比較到電影與經文的類同。就連太鹽長的角色電影也出現了。Andy在Nigel眼前蒙恩(一9),後得到他出手相助,把Andy改頭換面。唯一不同的是,但以理立志不讓王的餐單改變自己,而Andy就決定積極減肥(其實她根本經已很正常,只是為迎合行內非人化的要求)。但無論如何,他們都認同外在美在他們工作環境的重要。Andy要瘦像模特兒一樣去架起名師的時裝;但以理也不能逃避去選「港男」(一15),二人如此也只是為著主子在自己王宮的人能個個「襯得起佢」。昔日王宮的酒池浴林,換上今天企業的華麗裝橫,金錢的力量,權力的追求,千年未變。

但以理看準飲食的缺口,嘗試以靈巧的手段去改變遊戲規則(一12-13)。謙卑是態度,由別人的標準做決定是手段。Andy的機警也為她取得去巴黎的機會。盡管最後還是與Miranda道不同不相為謀,但她沒有認為那段做「奴才阿四」的歲月是枉過的,她所學會的東西是她在以前的本行學不會的,而這些東西更是對她正式走上事業生命起著重要的幫助。

惡魔主子雖壞,但別忘記是誰把我們分給他們,學習靈巧像蛇的智慧,為著更成熟地作光作鹽。

職場應用︱網站推介

講生意‧學耶穌
香港《時代論壇》專欄,文章每星期一篇,歡迎回應、推介或轉載。作者:錢北斗,「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及「加拿大基督使者協會」之前總幹事。近年致力結合聖經及管理知識,在職場發揮基督信仰動力。先後於2000及2004年,聯同其他創始人,創立專門服侍中小型企業之「公義樹」事工(Oaks),及著眼在職場栽培門徒的「學學堂」事工(L2Lnet)。



請click上
http://l2lchristiantimes.blogspot.com/

星期日, 10月 15, 2006

用OIA查 男人vs女人


聖經有冇講男同女的分別?男與女在聖經中有冇一種標準形像?當一眾教會男面對越來越多「女王的團契」的失衡情況,聖經的人物又有留下什麼啟示?

透過有效的觀察(Observation)、解釋(Interpretation)、應用(Application),再度從聖經原著意思出發,找尋雌雄莫辨的真相。

逢星期三 晚上八至十
澳聖2C

星期二, 10月 03, 2006

傳道人應向我們學些甚麼?


「我兒阿,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凡在軍中當兵的,不將世務纏身,好叫那招他當兵的人喜悅。人若在場上比武,非按規矩,就不能得冠冕。勞力的農夫,理當先得糧食。我所說的話你要思想。因為凡事主必給你聰明。你要記念耶穌基督乃是大衛的後裔,他從死裏復活,正合乎我所傳的福音。」提後二:1-8

當我讀到這段經文時,覺得非常震憾。

以前我聽道時,大部份傳道人都要我們向聖徒學習(特別是使徒、傳道人之類)。但這次保羅勸勉提摩太卻是要他從一些專業人仕身上學習。

他要提摩太學一個當兵的能專心一致,學一個運動員能守規,學一個農夫能勤力作工。原來,上帝創造這些職業是有專業要求的。故此,當保羅提到這些行業時,特別將他們應有的態度與操守都看為一種德行連傳道人也要學效與遵守。這是我從未體驗過的。

換句話說,若今日保羅再寫這段經文時,他可能就是提摩太的性格軟弱,用另一種職業的專業精神勸勉他。

這段經文經過重寫後,可能變成:
「凡在IT做programmer的……」
「人若在銀行中當市場經理……」
「當夜更的保安員……」

原來,今日有很多很多職業需要找回他們的操守,而這些操守可能正正是傳道人反過來效法職場聖徒的地方。

若果今日保羅要把你的行業寫進提後二:1-8,你想他會怎樣寫?
努力做好自己,要讓傳道人向你好好學習!

星期六, 8月 26, 2006

Is Business a Christian Calling?

[代發訊息]

Dear friends,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has a dreadful reputation – corporate greed and competition are evident, and we have recently seen, all over the world, several cases of fraud. In the light of this, we might well ask, “Should Christians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business?”

There is no contempt for business expressed in the Bible. Jesus used lots of images drawing on business life – he talked of wages and investment and there is even a reference to bank deposits! The Bible clearly envisages business activity as normal in human interaction.

A fundamental biblical theme is that we are to live a life worthy of our calling as Christians, and this goes for all realms of life. Everything we do, in every realm of life, is a calling, but can we truly say we have a calling to be in business? And what does this mean in terms of daily outworking? ...... It does not mean that everything we do is perfect – we are imperfect humans in an imperfect world – and so, the business world is not perfect.

Vocatio Creation is pleased to partner with Catholic friends in the Living Faith Society/Talentum Bookstore to offer two seminars on "Calling in Business" in September (see below posting). Sherman Lam and Kevin Kwan will share with you how they make senses of business life as part of their callings, and how they see God in the business world. Their stories might not be glorious victories, but are sober reflections in their seeking to walk with God.

Hope to see you there.


*******************************************
Vocatio Creation Limited
Helping people discover and live out their vocations
Suite A, 12/F, Empire Land Commercial Centre
81-85 Lockhart Road, Wanchai
Hong Kong
Email: vcl@vocatiocreation.com.hk
Tel.: (852) 3582-4063
Fax: (852) 3575-7414
*******************************************

「尋找職場的聖召」講座

「教會最不切實際的地方,莫過於不明白、不尊重俗世的工作。教會對一個聰明的木匠的教導,通常止於勸戒他不要醉酒和虛渡餘暇,還有要在周日上教堂。其實,教會應告訴他的是:信仰對他最首要的要求,就是要他製造最好的桌子。」
Dorothy Sayers(1893-1957)




長久以來,不論是天主教或是基督教的教會,皆忽略工作的神聖價值。信徒的職業工作,彷彿只是為了糊口,為教會奉獻點金錢,又或向同事傳福音而已,他們並不期待在職場遇見上主。這種分割的工作觀,不僅蠶食信徒的屬靈生命,亦致令教會日趨邊緣化,職場愈陷於世俗化的地步……。此等弊端,必須以整全的聖召觀加以糾正。

透過職場工作者的真情分享,以及大家熱烈的討論回應,我們期望這系列講座,能重申工作是上主給予我們的神聖召命,幫助信徒在周一至周六的工作天,做一個切實跟隨基督的門徒。






:: 內  容 ::

6/9 亦正亦邪的商場呼召?
講員:林建國先生(上市地產公司企業服務總經理)
歷任多間跨國企業之高層管理職位,積極將信仰與職場經驗融合,對天主教社會訓導、耶穌會靈修傳統以及《工作通諭》有深入體會。西環靈糧堂會友。

13/9 爭分奪秒──天主在哪裡?
講員:關國欣先生(投資銀行資深從業員)
在金融界秒秒鐘金錢上落以千億計的世界中,作為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的畢業生,他如何尋找天主?怎樣自處?有什麼掙扎?


日期: 2006年9月6、13日(星期三)
時間: 晚上7:30-9:30
地點: 塔冷通心靈書舍(油麻地彌敦道523號禮基大廈一樓AB室)/(油麻地地鐵站 B1出口)
費用: 每講 $100(塔冷通會員九五折)
報名: 2782 2027 / 9786 7521 (信仰生活互動坊 / 梁小姐)
查詢: info@livingfaith.org.hk / vcl@vocatiocreation.com.hk

星期一, 7月 31, 2006

工作的五個理論


工作與使命的最大的關係是什麼呢?工作或職業怎樣才可以變成一種事奉?當我們觀察教會內外弟兄姊妹的職場生活時,不難發現有以下五種情況:




WORK is not MISSION
(一)河水井水論
簡單來說工作或職業就是星期一至六要處理的事情,反之事奉或使命是星期六、日在教會發生的工作。工作有工作的一套遊戲規則,教會也有自己一套獨立語言,兩者截然不同,互不相干。所以每逢到星期五或六便自動轉台(教會台),到星期日晚上又轉回工作台。兩種生活可以是完全分割的。




WORK is the support of MISSION
(二)福音支援論
工作最大的意義就是用來支持教會事奉或福音事工。最明顯的例子是金錢奉獻。信徒在職業中賺取的金錢用來支持教會傳道人、牧者等,於是教會便可推動福音事工例如佈道會。




WORK is the field of MISSION
(三)福音工場論
我們工作的地方就是一個未得之地,一個福音工場。我們在工作中實踐使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向身邊
的同事傳福音,領他們歸主。這就是工作最大的意義,也是普遍華人教會主流的睇法。




WORK is the media of MISSION
(四)福音媒介論
與(三)有點相似,工作或職業是一種方便的媒介(media)去拓展福音事工。例如一些中東回教國家,若你用牧師身份是很難去正牌宣教。但如果你是一個石油工程師或英文教師的話,你便可以利用你的職業身份進入當地工作,用你的空餘時間去傳福音。這亦是我們常見的宣教策略。




WORK is MISSION
(五)工作就是使命
工作本身的意義並不須靠以上三種理論去定義。因為若你把自己份工 Do it Christianly,本身就已經是一種事奉,不假外求。例如你是一位社工,你好好履行社工的職責,用基督徒的觀點去服待你的客戶,在你的行業的制度及文化上你可以做得更合乎你信仰的精神,這便經已是實踐信仰的要求。

以上五種理論那一種最合乎聖經所講的呢?



很明顯第(一)是一種 Sunday Christian的信仰,是一種異端的想法。個人立場,(二)(三)(四)都是合情合理,都是Valid的。但我看唯有第(五)是那個重要的基礎。換句說話,如果(五)做得不好的話,你做(二)(三)(四)都是白費心機。

具體來說,如果你份工做到A字膊、金手指,做到無所不用其極的話,那麼你都幾難向人傳福音。難道傳福音就是靠把口,用三福、四律,或帶他們返你教會的佈道會嗎?你企出來,本身就是基督的表達。如果連自己份內的工作都未做得好,基本上已經 Disqualified你去傳福音了。就算你 insist去做亦只會大打折扣。

其實(二)(三)(四)都是針對工作外在及功能的價值。工作幫我們賺錢已至我們能夠奉獻、透過你的職業你可以接觸不同的人,這些都只是工作以外的價值,與工作本身無關。唯有第(五)種睇法我們才真正討論到工作內在的價值。

工作本身是有意義的,上帝在創造人類之初,人未墮落之前,已經將工作託付給人。唯有討論工作內在價值及與信仰給合才是最重要的基礎。也唯有在第(五)的基礎上,我們才做到(二)(三)(四),沒有第(五)的觀念去做你份工,做(二)(三)(四)都是站不住腳,不能 last long。

所以當談及工作的見證,我們便要從這樣的角度入手,就是我們應怎樣支持或裝備弟兄姊妹在工作上能切實地去幹活得 Christianly,而這個才是首要(Primary)考慮的工作,考慮短宣之類工作外在的事情,便已變得 Secondary。

(節錄自營會「生活搾乾人」總結講義。講者:胡仕揚)

星期一, 7月 24, 2006

SMITH is back


**代發訊息**

邵高敦牧師(Rev. Dr. Gordon T. Smith)講座
Vocation and the Transitions of Life and Work

日期:8月11-13日
講員:邵高敦牧師(Gordon T. Smith)
題目:

第一、二講:Thinking Vocationally of Our Life and Work(英語演講,粵語傳譯)

第三講:The Transitions of Life, Work and Career: Learning from Adul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英語演講,不設傳譯)

主辦:宣道會北角堂、Vocatio Creation合辦





Vocatio Cre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North Point Alliance Church, have invited Rev. Dr. Gordon T. Smith (previously academic dean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piritual theology of Regent College Vancouver) to deliver three lectures on "Vocation and the Transitions of Life and Work" at North Point Alliance Church during August 11-13.

Lecture 1 & 2: Thinking Vocationally of Our Life and Work (Cantonese interpretation provided)
Date: 11 & 12 August 2006 (Fri. & Sat.)
Time: 7.30-9.30pm
Venue: North Point Alliance Church, 1/F, Fortress Metro Tower, 238 King’s Road, North Point

Lecture 3: The Transitions of Life, Work and Career: Learning from Adul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Lecture conducted in English only)
Date: 13 August 2006 (Sun.)
Time: 2.30-4.30pm
Venue: North Point Alliance Church Grace Centre, 1/F, Block 7-9, City Garden Shopping Centre, 233 Electric Road, North Point

About Gordon Smith
Gordon T. Smith is currently the President of ReSource Leadership International (formerly Overseas Council Canada), which works to support and enable excellence in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He has previously served as the Academic Vice President and Dean as well a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piritual theology of Regent College in Vancouver, Canada. Gordon has also pastored churches in both Canada and the Philippines.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Courage & Calling: Embracing Your God-Given Potential, Listening to God in Times of Choice: The Art of Discerning God's Will, and The Voice of Jesus: Discernment, Prayer, and the Witness of the Spirit.

About Vocatio Creation
Vocatio Creation exists to help Christians discover and live out their vocation. Among other things, it organizes quality marketplace seminars and programs to foster in the believing community a deeper, more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Christian vocation and its ramifications in the marketplace.

These lectures are recommended to anyone who wants to take a thoughtful (and potentially life-changing) evaluation of where they are and what they're doing with their lives on earth. Especially helpful for those who are undergoing transitions through stages of life and wanting to sort out the vital issues that must be addressed to make these transitions successful. They're also valuable resource for educators, Sunday school teachers, fellowship mentors, counselors, and pastors.

for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the following:

*******************************************
Vocatio Creation Limited
Helping people discover and live out their vocation
Suite A, 12/F, Empire Land Commercial Centre
81-85 Lockhart Road
Wanchai, Hong Kong
Email: smithlectures@vocatiocreation.com.hk
Tel.: (852) 3101-9588
Fax: (852) 2873-7473

星期四, 7月 20, 2006

個腦打了石膏!




那是很美的頭,典型的代表。男的,女的,個頭都被塑造到「見得人」,遺憾的是,個腦滿是石膏,動不得腦根來。

那是中產基督徒的寫照嗎?外表光潔亮人,思想卻是停滯守舊?可能是當生活各樣需要都穩步上揚時,聖經的革命思想反而對我們開始話不投機。

「畢職」作為一份為基督徒知識份子服務及說話的刊物,願意繼續「踩屎」,不願談的貼身話題繼續掂,生滿石膏的腦繼續打破。大腦便秘者適宜閱讀。




內附「澳門學生福音團契」籌備成立誌,請多多關照!

「畢職」於各教會內免費派發。

省神·醒神—「省神」神學體驗團


提起讀神學,很多人的即時反應就是浮現起耶穌與彼得在湖邊上映的一幕:撇下所有來跟從主。但有更多人會想這是牧師傳道的事,特別是從教會對有信徒去讀神學所表現的興奮來看,「讀神學」著實太偉大太遙遠了。
神學是什麼?讀神學是怎麼一回事?

神學一句而已就是對上帝的詮釋(The study of God)。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神的認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神學。我們未信主的父母都有自己一套神學。一個人的行為、態度都取決於他神學,其理念及終整態度會影響其如何安身立命。個人立場,這個世界只有壞的神學,及更壞的神學。所以對上帝有整全正確的詮釋對每個基督徒是必須的,而讀神學就是一個人生必經階段。
翁偉業先生-國際學生福音團契東亞區總幹事



當大家仍然在想「神學」是什麼東東的時候,在我們眼前-我們的營地-就明明白白的為我們做了一個美麗的示範。道風山,一個你看上去怎樣也不會想到與「基督教」有任何相關的地方,它的建築就誠實地展示設計者的神學。亞翁曾經很詳細的介紹過道風山: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由挪威籍宣教士艾香德牧師 (Dr. Karl Ludvig Reichelt) 創辦。二十世紀初他到南京傳福音,附近有很多廟宇,他很有負擔向這些僧人傳福音,但由於戰亂被人趕到香港。後來他在香港買了一個小山頭,並找人來畫則,奇怪的是他找一個德國人來畫中國建築。他首先鑿平了山頂,在正中的位置開了一個「蓮花洞」,是一個祈禱密室,在其之上起一座聖殿。他背後的神學理念是:聖殿是建立在禱告及內在生命之上,聖殿的敬拜是在表達內裡的真實。他早期的建築更融合《易經》的方位,這不是因為他信「風水」,而是認為要跟從中國人建築的想法去「擺位」。一個西教士來到中國,他將福音來給中國人,自己成為一個願意明白中國人文化的橋樑,在教會的建學上充份表達他對中國文化的肯定、欣賞以及融匯貫通,這是一種神學。

道風山雲水堂是我們下塌的地方,環境整潔舒適,食住一流。當大家參觀完房間後,不約而同互相發問:似唔似病房/監房?不要誤會,大家的矛頭都是指向房內的獨立洗手盆。

在其中一個參觀地方的花園內有小圓石地,各團友不知那來興致全部脫鞋「踩石仔」,二十米不到的距離,走得個個嘩嘩大叫,看來入神學院其中一個條件「身體健康」又有新的測試方法。

當我們乘船到長洲途中,團友甲煞有介事的告訴我們:我剛才見到一個以為是「地盤佬」的人,原來是梁家麟∼團友甲報稱受了很大刺激。



「省神」神學體驗團 2006年8月6﹣8日(六一二)再度出發

地點︱道風山叢林

報名請聯絡 Joanne/華傑

我們與波阿斯


早陣子,也跟一班弟兄姊妹查考路得記中的波阿斯。

路得記作者形容波阿斯是個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對自己旗下集團管理自己生意的CEO可以一開口就講聲「願耶和華賜福與你」(二章四節),屬靈到人人受落。誰不知那只是開場白,轉個頭下一句立刻問「那是誰家的姑娘呢?」(第五節),原來他一入office已經睇中了路得。他那句問題底意是想問:「這位姑娘是屬於邊位?她結婚了嗎?」,用更市井的講法會是:「佢被人occupied尾?」⋯

小組裡的一位姊妹即時反應:「佢真係表裡不一!」

是嗎?這一刻還提耶和華,下一秒已關心自己世俗的需要就是表裡不一嗎?

認真查路得記會越查越唔對路,因為聖經沒有放過德高望重的波阿斯軟弱的一面。他有在人前屬靈、有名望的一面,但同樣地有在背後滿有私心的一面。那麼,那一面才是真正的波阿斯?

但我較傾向另一種睇法;兩面同樣地都是波阿斯,兩個都是他,兩個加起來的,才是真正的他。

我們總有前設去評價一個人是否表裡不一,那前設是生命是可以分割來看的。忽發奇想,波阿斯是否就是今天在職場的信徒寫照?

那根本是兩個世界(在我們的觀察中),工作空間不希望閣下帶教會的東西進入,教會聚會也不會關心閣下工作世界的話題。很明顯地,在職場中我們不多會完全把教會所出現的「自己」表現出來;反之在教會也會收藏起部份返工時的個性,因應教會的環境而對自己作出修改、調校。

說得白一點,返到教會及返到公司可以是兩個人,兩副面孔。我心明此道,只因我都是不多不少經歷過這種角色調換。那是環境需要,也是最「惡頂」的。

不能在兩個不同環境中表現出同一個自己,這是表裡不一嗎?

但是我相信,波阿斯沒有刻意去扮演一個屬靈偉人,因為最後証明他是真心愛路得。同樣地,我們若對自己的工作是認真投入的,縱使返教會時轉mode,但或多或少在教會中我們也是在尋回一些工作中失落了的個性,兩種生活加起來才是職場信徒真正的靈性面貌。

星期日, 7月 09, 2006

祂約我去尼尼微

約拿書看職場召命



在Eugene Peterson的立論中,呼召從來不是教牧的專利。基督徒在職場上怎樣面對上帝的呼召是應該與傳道人沒有分別。

在約拿書的啟示中,上帝要呼召一個人從來不是靠賴那個人有多少本事,或多少屬靈,而是全賴於上帝自己的主權。這點從約拿這個「最不稱職的先知」上完全體現。


「不是我們尋索呼召,是呼召找上了我們。」透過查考約拿書,及Eugene Peterson深刻的解讀,去重新描繪出這副圖畫。從約拿與神的互動關係上,糾正我們對呼召美化的方程式,及發掘人神伙伴的重要,縱然我們都自覺disqualified的時候…

召命人生 (輔讀講義)

召命人生 (Life with Calling)
1. 何為召命? (What is calling?)
「呼召/Calling」的舊約希伯來人原文是「ar'q'」、新約希臘文原文是「kale,w」,都有「呼叫、命名、邀請」的意思。
「呼召」、「召命」與英文「Calling」相通。前者多些呼叫的意思、後者則較多使命的意思。
英文「Vocation」一字又是由拉丁文「Vocatio」而來,也是「呼召」的意思,但多譯作「召命」。
除字面意思外,「呼召」在聖經中有「救贖」的意思 (save/salvation) 。
呼召是先對神後對事,先指關系後指工作。
神是呼召整個群體(子民)而不只是某些人。
Discerning Calling requires high self and God awareness

2. 召命對生命的影響?

2.1. 召命與成敗得失 (Calling and Stewardship)
We do not “Own” anything that we have. It is all a gift of God.
Being faithful to God means following our call faithfully. The result (good or bad) is not our own.
This is also one reason people are stressed out in ministry. Success and failure matters too much to them.

2.2. 召命與自我價值 (Calling and Identity)
Human Uniqueness – Three options
constrained to be – Therefore, we are not unique.
courage to be – Therefore, we make ourselves unique.
constituted to be – Therefore, we are unique because we are made unique for a purpose.
Human Responsibility – “Each human identity assumes and requires responsibility. As Havel says. ‘Responsibility does establish identity but we are not responsible because of our identity; instead we have an identity because we are responsib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notion of responsibility and talk of ‘callings’ remain bafflingly hallow unless there is something or Someone to whom we are responsible, or response-able, to whom we are able to respond. There is no calling unless there is a Caller.” (also try to quote Charles Handy)

2.3. 召命與工作意義 (Calling and Work/Life Purpose)
Many people are stressed and frustrated at work (irrespective of compensation); Some people can not even find work; Some are enjoying their work thoroughly (irrespective of compensation) 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Calling!?!
Example 1: Lay Brick example (Benny):
1st (lay bricks = lay bricks)
2nd (lay bricks = feed family)
3rd (lay bricks = building a wonderful church where people can worship)
Example 2: Taking care of Sick or Alzheimer’s disease family members.
召命帶來的新態度
長遠目光 (Long-term thinking)
在艱苦中堅忍 (Persistence in difficulties)
忠心,責任感 (Loyalty/Accountability/Responsibility – committed to what you have chose to do; Michael: going to fight in front line)

2.4. 呼召與堅忍 (Calling and Perseverance)

2.5. 呼召與曠野 (Calling and the Desert)
People often received their calling in wilderness. Often times God has spoken but we failed to hear. Wilderness is a place where external distractions ceases and where we can listen to ourselves and to God. Unfortunately, the devil knows this too well. So, it is also a place that we can expect severe temptation from the evil one.

2.6. 呼召與勇氣 (Calling and Courage)
Hearing one’s calling is only the first step. Sometimes the big tests are the temptations and challenges that follow. We often find that we lack not knowledge but courage.
There is always ambiguity in calling because our relationship with God is dynamic not static and because God only lets us know what we need to know. There is always a step of faith when we response. There is always risk.
Calling is not a point but a process with many discernments. There is only one call to be disciple of Jesus Christ and as we live this call, it becomes clearer what we are called to do. Calling to be precedes calling to do.

2.7. 呼召與創意 (Calling and Creative)

2.8. 呼召的尋塑過程 (Discovering one’s calling)
Discovering one’s calling is a process and not a single event si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 and God is dynamic and not static. There are times when your calling does not map nicely to a job or even a set of jobs. Likely, we are in a time of transition or bounded by some limitations (support a handicapped parent).

3. 聖經中的召命 (Biblical understanding of “Calling”)

3.1. 舊約 (Old Testament)
The Calling of Abraham, Moses and other prophets
Call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ission”
The Calling of Israel (Exodus 19:1-6)
Calling and the Caller (the relational nature of calling)
The “corporate” nature of calling: We are save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Chosen People of God”. The way we participate is through having faith in Jesus Christ.
A Paradigm Case (Daniel 1)
Studying secular or even marginally ethical knowledge such as astrology, divination
He worked a administrator and politician all his life.
Daniel never returned to Jerusalem to rebuilt temple

3.2. 新約:福音書 (New Testament: Gospel)
The Calling of John the Baptist
Jesus’ Calling in the desert and temptation
The Calling of the Disciples (Mark 1:14-20)
Simon Peter in Transition (Luke 5:1-12) and reaffirmation of his call in John 21 (The progress of our experience of our call and our task).

3.3. 新約:書信 (New Testament: Letters)
Calling means in Paul’s Letters (1 Corinthians 7:17-24)
A Calling is first “to be” and then “to do”.
Romans 1:1
Romans 8:28-30
1 Peter 2:9

cf. Romans 8:28-30
Os Guinness, The Call: Finding and Fulfilling the Central Purpose of Your Life (W Publishing Group, USA, 1998), p20-24.
Ibid, p23 2nd paragraph.
Ibid, p19.
Gunniess, The Call, p188-189 (on John Calvin)




<講義載自Stephen Siu的「召命人生」研經課程>

召命人生



"呼召"詞是一個在基督教圈子裡常被濫用,通常是指(狹義地)某某放下自己的職業去作傳道,甚或去宣教.然而,當越來越多人去問有關工作的意義和如何計劃他的事業生涯時,我們需要再思"呼召"這個字背後更深層的意義.畢業生運動的查經取向,就是嘗試探討聖經中"呼召"的概念及它對我們生涯規劃及生活管理的影响。

職場倫理


職場倫理,不應只是「修身、齊家」式的個人倫理,更要講「治國、平天下」而又錯綜複雜的社群倫理。

然而,教會往往傾向將職場倫理掙扎,簡化為只有「對/錯」(right or wrong)兩極的直線倫理抉擇(ethical decision-making),忽略了「智慧/愚拙」(wise or unwise)的立體倫理考量(ethical thinking)過程。

教會如此的教導,其實對在職信徒幫助不大。對錯二分的道德指引不夠真實,因為它忽略制度中的結構性罪惡和缺憾,無視處境的複雜性。

我們相信,在市井中信徒不單要有「純良如鴿」的道德勇氣,有所為有所不為;更要具備「靈巧像蛇」的審時度勢,知何以為何以不為。

密碼.陳榆.達文西

《The Da Vinci Code》—
電影史實與戲劇之探討

不知為甚麼大家對《達文西密碼》有那麼大的興趣。講明虛構,作者拋一句大部份應是準確/事實谷銷量,大家就偏在虛構中找錯處。若果比較丹布朗的所謂research,明顯地他對天主教反感,到了一個地步他刻意改動了所謂準確的資料。
最近應邀講《逹文西密碼》,我出奇地發現與會者只有十分一看過小說,五分之一看過電影,不知為甚麼大家對耶穌結不結婚有那麼大的反應。若果耶穌真的有結婚兼生仔,但衪照樣為我們死和復活,那又如何﹖
我相信耶穌結不到緍,其中一個最大的理由是:「衪無佳容美貌﹗」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既然聖經這樣說,我們極有理由相信上帝派救世主來到世界,為了使其專心工作,所以弄醜他。
我想丹布朗明明幽信耶穌的人一默,難怪最後蘇菲公主用腳試試自己可否履海來回答一眾信徒的疑問——若耶穌有後裔是否真的有超能力呢﹖
不過,若蘇菲公主不能履海,那麼丹布朗可能笑的不是普通的信徒,而是笑那些今日郁D都話有神蹟的人。
我個人覺得真正憎恨此片的不是基督教也不是天主教而是一眾認為耶穌是「基」(gay)的同志神學擁躉。今次那麼多人相信耶穌有結婚,我想最想暗殺丹布朗的是同志基督徒。
若果讀過小說與電影的人明顯發現兩者的不同。小說講法國佬憎美國人,所以當電影在法國開拍時,就只略略帶過蘭頓教授去到美國領事館不得其門而入,而沒有提沙非探長一定要釘死美國佬所以要搵蘭頓祭旗的主要原因。當丹布朗連廸士尼也拿來開玩笑時,我們就明白這本小說在美國大賣,其實是電影利用普及文化重新詮寫歷史已是荷里活慣用的技倆,《阿甘正傳》(Forrest Gump)就是箇中翹楚,這部電影的歷史部份通通叫一切看官到今日亦間中回味那種大智若愚的景味。
丹布朗聰明之處就是利用歷史與普及文化織成一個叫人捧腹的陰謀論。
我絕對認為小說比電影精彩,因為裡面的情節不只是一個陰謀論的舖陳,還有文化,對宗教那種盲目追隨的蔑視。又例如小說有寫西拉禁慾的自殘是因為自己見到兩個惹火的妓女。而這個在電影就變成殺人後的一種贖罪行徑。
所以電影可以這樣說完全不能拍出丹布朗原著的神緒。最可笑的是,這部電影casting做得很差,導演Ron Howard找來老拍檔Tom Hanks完全交不到戲,單以怕升降機、怕被因押送車來說,Tom Hanks完全表達不到原著主角由陰影到被釋放(遇見救世主/耶穌後裔)的心理描寫。這點跟《沈默的羔羊》有異曲同工的地方,查案是為了拯救自己的誘因。
「符號學」從來不是《達文西密碼》的專利,天主教在基督教符號學中執牛耳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根本不需要心理分析。大家都知道二千年來,天主教由聖禮開始,已經對符號情有獨鍾。只不過,今時今日,丹布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符號密碼反擊天主教的信仰符號而已,我個人直覺認為丹布朗可能極度仇視天主教,原因﹖還有待看過其他作品考證。




(載自GCF HK< 達文…西 > 04/06/2006 [皮皮])

星期四, 7月 06, 2006

神學體驗反省營

讀神學,人人有責?
神學體驗反省營(阿翁帶隊)

時︱2006年8月6﹣8日(三日兩夜)

地︱香港道風山

內︱了解讀神學為何物、探訪不同神學院、與神學院
教授/神學生
對話

名︱12門徒(額滿即止)

費用及詳情請向GC職員查詢。

用OIA查 登山寶訓

教會並不是天國的全部。馬太福音所記載的天國是包含教會在其中。了解聖經的天國觀,便能了解今天教會的角色。究竟耶穌當日是怎樣在山上詮釋天國給門徒呢?利用有效的觀察、解釋、應用,一同查考馬太5至7章這段經典但可能我們對它一知半解的經文。

逢星期三 8:00 - 10:00 pm

澳聖2樓C座

每次獨立單元

澳門學生福音運動 事工(00-05)簡報


學生福音運動源於聖經對天國子民的要求,以學生為對象,生命影響生命為目標,在校園裡透過查經,團契等方式傳遞整全福音,鼓勵普世宣道的連續不斷的群體運動.其間校園團契不只關心學生的個人成長,更是幫助學生使其能親身經歷神,成為愛主、有使命感、有生命力和喜愛研經的門徒,神國的人才,畢業後以基督的心為心走進世界,在各行各業為主作見證,回餽社會,服侍教會。

由於資源及經驗上的限制,上帝為我們預備了澳門基督教城市宣教拓展中心作為屬靈上的蔭庇,其轄下的拉撒路青少年中心提供資源共用。初期的大專事工是以中心大專部的名義對外宣傳,及至後期發展成型與畢業生團契等組成澳門學生福團契。

在過去的幾年,事工主要集中在大專及畢業生兩方面。

大專事工
澳門大專事工由2001年開始有本地同工參與大專團契服侍,主要以學生領袖為對象,透過團契職員訓練、查經、營會、培訓、實習等項目,幫助學生在聖經話語上扎根,培養獨立反省信仰的能力,使學生更認識自我價值,並能將信仰與所修學科結合,藉著群體生活,學習彼此服侍,並訓練成為未來教會領袖。
事工工場主要集中在澳門大學(2001年至今),日常活動包括週會、查經、職員訓練,亦有不同類型的大型活動及營會,例如全澳基督徒詩歌比賽、研經營等等。實習項目包括當機構邀請同工帶領活動時,同工也會邀請學生一同參與,藉著籌備過程的參與讓他們可以邊學邊做,也讓同工有機會學習與學生同工。例如民政總署圖書館的閱讀營(2004年-2006年)、基督少年軍野外定向營等等。
其他院校如理工學院(2002年-2003年)及旅遊學院(2000年及2004年),也有學生自發的查經組及祈禱組,但隨著主力學生畢業,小組難以維持。
除院校團契外,同工亦協助教會大專團契,主要是透過查經及培訓信徒領袖。由於教會團契與院校團契各有其獨特及不可取代之處,這兩方面的調和更可以達到互補的效果。
認識不同地區的學生工作不但可以交流經驗,更重要是能夠開闊視野,觀看上帝在普世的作為,這幾年學生和同工都有機會參與跨地區性的活動,包括2000年(香港)及2005年(印尼)的東亞區學生福音會議(EARC)、2002年同工往菲律賓參加學生福音團契(IVCF)為期一個月的學生領袖訓練營、香港學生福音團契的領袖訓練營、以及其他地區大學團契的營會等。

畢業生事工
澳門基督徒畢業生團契Graduate Christian Fellowship Macau (GCF Macau)是一個當代基督徒在職場的福音運動,一個為大專基督徒畢業生而設的信仰團體。其使命集中透過探討市場神學之活動去凝聚及牧養當代職場信徒。
本於工作=使命的聖經真理,我們看基督徒畢業生在世上工作為一種服侍;本於上帝對人的呼召,我們致力使基督徒畢業生在工作及靈命中能夠信仰整合。畢業生團契的緣起,就是服侍澳門在職場服侍人的弟兄姊妹,讓他們能服侍這一代的澳門。
澳門GCF運動始於2000年,主要透過營會及研經課程接觸不同教會的畢業生,探討對「工作=使命」及「召命calling」詮釋。例如:「生活搾乾人」、「腳踏實地」,也有信仰深化的釋經講座:「表裡畢一(李思敬博士)」(2003)、「靈巧象蛇(何玉峰長老)」(2006)。近年更以「龍門陣」論壇形式回應社會課題,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探討:例如立法會選舉前舉辦「正識選民」(2005)、探討澳門人公民權利的「無權者的權力」等。此外還有聯絡不同教會的職青團契建立職青團契職員交流網絡,互相分享及分擔領職青團契的經驗及難處。在2004年首辦了「省神-神學反省營」,十多位有志讀神學的青年信徒走訪香港幾間神學院,與老師及神學生對話,了解更多何謂「讀神學」。文字工作方面有《畢職》。我們期待招聚一群在教會/社會上有影响力的群體,用上帝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及看工作,用基督的樣式去影响社會,提升屬靈生命及在工作中的生命力。

至於中學生事工,由於資源有限,早期只有其中一位同工黃麗敏以傳道人身份在中學開設小組,並且聯絡了幾位基督徒老師,分別在校園內進行不同類型的福音預工工作,亦有教會邀請協助帶領中學生團契(短期)。

澳門的學生福音運動在資源短缺但恩典豐富的環境下走了五年,前面的路需要更多忠心侍主的同路人,為天國的福音打美好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