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4月 10, 2008

與變共舞— 知識型經濟的轉變及出路

(節錄自同名講座)

講者∕Keim C. Chew 整理∕Alan



前言

十多年前當我還在波士頓居住時,曾有一名百科全書推銷員致電推銷其旗下的百科全書。當年全套價值美金1,250元。該百科全書公司在高峰期曾僱用2,300個推銷員。但到了1999年她將這2,300人減到零人,而將整套百科全書上載到互聯網。在今時今日的世界經濟轉變下,無論幾大的公司也要作出適應。變,在這個時代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如果我們捉不住變的脈膊,我們會失去很多機會。

我是在三潘市的金融中心上班,每天路徑Grand Hyatt時都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總有一班人在示威,那是酒店失業的員工。我有次留意他們的標語,上面寫著“擁有醫療保險是我們的基本權利”。這就是變的過程,工會其實是上一個世紀(工業革命)的產品,但當面對著「知識型經濟」的沖擊時,工會是會續漸被淘汰的。

兩大轉變

世界經濟轉變其實可以歸納為三大型態:第一次在前工業時代社會(pre-industrial society);接著是工業時代社會(industrial society);到現在已開始進入所謂知識型經濟社會(knowledge-based society)。我們今日就是站在這轉變當中,所以有很多事物是很困擾人的。你發覺以前很理所當然的事物到今天已不再理所當然。我一年多前也聽聞何鴻燊要去菲律賓商談賭業的拓展。就連他亦要改變,當競爭對手來分一杯羹,你不求變便自然會被淘汰。就像打字機,今日有沒有人再用打字機?無論你怎樣改良打字機的性能,將它發揮到最高峰,都是徒然。同樣地,你抓不住這個時代的變,你便不懂得做決定。

不難發現,今日的經濟已變成一個高度競爭性環境。早在1943年已有人指出這個社會正步向一個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方向。今日你公司發展出非常成功的產品,但這份成功是不會持久的。因為在很短時間內競爭對手會推出(在價格及質素上)更好的去取代你。所以大家只有不停地推出新產品以保持優勢。而這種變化在上一個世紀早已開始。

美國在十八世紀百分之九十的生產是靠賴農務,但到了十九世紀初便只剩下百分之三十三。自十九世紀初人類發現氣油及電力後,能量的開拓便改變了世界。發電廠的建立令機器投入生產,把產量推至高峰。汽車的發明代替了馬車。公路續漸被建立,城與城之間亦被連接起來。以往做生意只限在自己的村莊,現在便因為工業革命擴闊了商機。

福特的啟示

享利‧福特(Henry Ford)眼見市場需求大(因公路多起來),便致力大量生產汽車。他將生產線仔細分工(division of labor),像你看查理卓別靈的戲,一天到晚手都在釘鈕。生產線使產品成本降低,於是賣一輛車子的價格變得便宜,越來越多人能負擔得起。福特看準這個時機,便在1914年宣佈要加薪。生產工人由當時市價一小時兩美元,加到五美元,足足超過兩倍。他此舉是基於兩個假設:第一,若我出高一線的薪金,我可以請到水準高一線的人材;第二,當他們賺得高薪,他們便有錢去購買福特出產的汽車。事實証明他的兩個假設都很準確。他看準那個時代的改變而勇於去冒險。

福特曾有一句名言:“If you want to buy a car, you can have many choices, as long as it's black.”因為產量大增,成本下降,令消費者在金錢上受惠,但與此同時換來的卻是產品的劃一化。所以我們今日買衫都只有大、中、細碼,因為要成本低地生產便再沒有度身訂造。所以工業時代初期的鞋是沒有分左右腳的,唯有再發展下去才出現定做(customization)— 有左右分,有尺碼等。而管理(Management)就是從那時興起。因為大量生產,仔細分工是需要一些人去監督。而管理的工作是“諗o野唔做o野”。自始亦出現工人階級與管理階級的矛盾,工會也是從這時開始,她的出現是為了保障工人的權益。

與此同時,人的生命亦開始變得無意義。以前你做一件事,從頭做到尾。你有從工作而來的滿足感。但現在,你每日所做的就是釘鈕,錢是賺到,但當你下班回家後你真的不覺得自己做過什麼,心靈便空虛起來。而當人自覺空虛時,一個宗教便產生。我所講的當然不是基督教,而是共產主義。馬克思開始為工人爭取福利,與資產階級抗爭。僱主亦因為要確保生產得以持續,便只有接受工會,同時開始我們現在所享有的福利,如假期、醫療、退休金等。

知識型經濟

因為資訊科技的普及,我們今天正面對另一次轉變。以往你去買車,推銷員報零售價,我就要相信。但今日不同,買車前可以上網查詢價錢,他騙不了我。消費者在這些資訊下變得很有權力。而壓力也自然落在製造商身上。為了在高度競爭環境下推出平靚正的產品,每間公司最後只有兩個方法:一是利用科技把生產自動化,二是成本控制。最明顯的就是僱用人材會越來越多採用Freelance或Contractor(承包)的形式。生意好時你找他們,生意淡時便暫時不需要他們,大家好來好去。亦因為這些Freelance或Contractor是為他們自己打工,他們的創造力相對較多。我的公司有一半以上的員工是外判(out source),我給他們較高薪金,但當減去醫療及退休金等福利時,我的營運成本其實是比請全職還低。所以按此發展,將來工作的安全感(job security)將會不存在。

將來要緊的是你怎樣經營自己。在知識型經濟下,有兩種人是會特別“吃香”。一種是專材(expertise),即是你在某個領域∕產品上是非常熟悉,並且你是樂意日日夜夜對住佢(因市場競爭劇烈)。當然你所創造的產品亦必須為消費者所認同。另一種技能則是方案提供者(solution-provider,不是product seller)。他能發掘別人的真正需要並為他們制訂解決方案,例如生涯導師(career coach)之類的職業。你需要先去選擇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與及衡量當下自己的工作能力能否配合市場需求。

怎樣去評估自己呢?先誠實地問自己,我的技能是高附加值(high-value added)還是低附加值(low-value added)?其次再問這些技能是否容易被人取代(easily replaceable or hardly replaceable)?如果你目前的技能是高附加值且不易被人取代,那麼你的工作是有保障的。假如你是高附加值但容易被人取代,你就要小心了。即使短期內無問題,但不久的將來有人或會以更低工資去取代你。而如果你是低附加值但不易被人取代,如後勤或操作員之類的,你會有故定收入,但不會有太大進升機會。但假若你是低附加值又容易被人取代,那麼你是時候找個生涯導師去幫你。很多大公司也是用這個標準去標準去評估自己的部門。如果那個部門是屬第四類的話,多數的下場是被外判(out source)出去。

按目前的發展,將來在欠缺工作安全感,工作時間長,競爭壓力大的情況下,很多以往理所當然的東西會不復再。你同我都需要為這種轉變作出選擇。而作選擇背後除以上所提及的考慮外,你更需要有一套隱健的價值系統(value-system)去幫你做決定。什麼是價值系統?就是你認為什麼是最重要。當世界要求你付上更大代價去迎合她的轉變時,是否表示連你所追求最重要的東西都可以輕易放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