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4月 23, 2008

現金回贈



澳門發五千元助民應付通脹
(明報) 04月 22日 星期二 09:10PM

澳門 政府為舒緩通脹,今天宣布向永久居民每人發放五千元現金,非永久居民每人發放三千元現金。

特首何厚鏵 今天在立法會 會議上表示,為舒緩高通脹對市民的壓力,政府除早前推出的臨時經濟補助措施後,將動用財政近二十億元,最遲在今年七月向永久居民每人派發五千元現金,非永久居民每人獲發三千元,爭取短期內在立法會通過有關的追加預算。


連政府都搞現金回贈,每位有澳門居民身份証的都有一次過現金5000蚊津貼。津貼什麼?沒有說明。(希望不是為了舒緩五一遊行)但如果是為了舒緩高通脹,可預見的將來人民幣會繼續升,通脹情況幾乎在今年內會持續,試問政府還有多少次20億可以派?何況這只是一粒「止痛餅」,可能連治標也未達到。如果是為了幫助低收入人士,無疑這是「一個月」的喜訊,但對長遠改變他們的貧窮情況是沒有幫助。但更重要的是,這次政府現金回贈並沒有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相反可能只反過來令懸殊情況更明顯。

為何要一視同仁地派錢呢?派一次錢可以幫到什麼?(埋單計數要動用政府20億元)先不談20億可以怎樣用更能舒民困,但是否澳門每位居民都需要這額外的5000元「止痛餅」?那些有高收入人士與貧窮階層可以在這政策上「一視同仁」嗎?

這幾年大部份澳門人在薪酬上都有所提高,同時間亦造就一群高消費一族。如果這筆資金是用來舒緩高通脹下的生活壓力,那麼似乎將會有部份會付諸於零售消費市場。當然有錢買多個LV袋是沒有對或錯之分,而這筆額外的立稅人的錢有部份留入零售消費市場也可以刺激經濟(但還需要嗎?),或起碼做零售小生意的會受惠(但除非補貼租金,否則也幫不了什麼)。

立稅人的錢是給政府好好保管用作公共利益,所以怎樣用一筆錢是作為政府的專業。如果「就咁」一視同仁派錢,等同把20億元回留市場,留給作為消費者的市民去決定。這與公司有錢賺於是有花紅分有什麼分別?澳門市民可不是政府的員工吧。

更重要的,其實這種「一個月的興奮」往往就是造就一種簿弱的公民意識。每次政府在派糖派錢,養成市民一種對政府要攞著數,用方法去佔政府便宜的關係。看看我們動不動便想方法去逃稅,或動不動用社團名義申請政府支助(即使沒有直接關係),或甚至有政府辦的民康活動/表演,我們也習慣看有沒有免費門票。卻忽略作為公民是有義務去參予政制發展,或監管政府的運作。例如我們會關心我們有權去選行政長官嗎?我們有關心過一個健康的民主政制發展如何幫助我們每一個去生活得安居樂業,甚至縮短貧富懸殊?

很感動一個主流電視台會製作《一百萬人的故事》。雖然講的都是香港的貧窮個案,但在澳門貧富懸殊開始加劇的年代,這些故事將會是很貼身的。節目裡的script寫得很好,有很多值得反思的空間。每個教會團契其實都值得用週會時間看一遍。當然如果那些有餘的能有勇氣把這政府額外的「花紅」分給窮人(用什麼方法個人決定),那都是作為公民甚至一個有信仰的人的應有表現。當然,這是一個很Utopia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