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26, 2007

An interview with Warren Buffet

There was a one hour interview on CNBC with Warren Buffet, the second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 who has donated $31 billion to charity. Here
are some very interesting aspects of his life:

1) He bought his first share at age 11 and he now regrets that he started
too late!

2) He bought a small farm at age 14 with savings from delivering newspapers.

3) He still lives in the same small 3 bedroom house in mid-town, that he
bought after he got married 50 years ago. He says that he has
everything he needs in that house. His house does not have a wall or a
fence.

4) He drives his own car everywhere and does not have a driver or Security
people around him.

5) He never travels by private jet, although he owns the world's largest
Private jet company.

6) His company, Berkshire Hathaway, owns 63 companies. He writes only One
letter each year to the CEOs of these companies, giving them goals For the
year. He never holds meetings or calls them on a regular basis.

7) He has given his CEO's only two rules. Rule number 1: do not lose any of
your share holder's money. Rule number 2: Do not forget rule Number 1.

8) He does not socialize with the high society crowd. His past time after he
gets home is to make himself some pop corn and watch television.

9) Bill Gates, the world's richest man met him for the first time only 5
years ago. Bill Gates did not think he had anything in common with
Warren Buffet. So he had scheduled his meeting only for half hour. But When
Gates met him, the meeting lasted for ten hours and Bill Gates became a
devotee of Warren Buffet.

10) Warren Buffet does not carry a cell phone, nor has a computer on his
desk.

11) His advice to young people: Stay away from credit cards and invest in
yourself.

星期六, 5月 19, 2007

Interview with Marva Dawn

文:廖港森(前FES出版部編輯)



  二零零二年十一月七日,我們出版社編輯一行四人,從佐敦的辦公室出發,乘搭地鐵到中華基督教會青年會國際賓館,與因獲建道神學院邀請來港擔任研討會講員的唐慕華博士做訪問。
  
唐慕華穿了粉紅色的馬球恤,披一件白色、佈滿花朵圖案的外套、黑色布質長裙,戴了一條十字架頸鍊。整個訪問期間,她的丈夫Myron伴隨身旁。赴會者還有負責翻譯的陳先生和我們出版社的零售總監。我們各人互相介紹後,便往二樓餐廳進行訪問。

  「身為作家,最重要是心中有信息想與人分享,若不說出來,就會心中不安,甚至內心有如火的感覺。你同意嗎?」我們的資深編輯問。

  「你說得對,我寫作的動力來自內心的一把火。」唐慕華徐徐道。

  唐博士在維真神學院取得基督教倫理和聖經科博士學位後,便開始一邊周遊講學,一邊著書立說,迄今已有十多本作品面世,本出版社取得八本的翻譯權。首本《俗世中的安息日操練》,將於今年年中出版。


歸類
  「我認為自己難以被標籤歸類,因我會從社會學、神學,和聖經研究等不同角度剖析問題。但總言之,我飾演學術界和平信徒之間的橋樑,這基於我既有學院訓練的背景,亦曾在校園事工機構工作過所致。」

  雖說唐博士的書種多樣化,但敬拜是唐慕華恆切關心的主題。我們其中一位經常在聚會帶領敬拜的編輯提到,唐慕華那兩本關於敬拜的書,很影響他音樂事奉的方向和價值觀,他以她為事奉上的屬靈師傅。

  「姑且稱我的作品為『靈性神學』吧!」唐慕華呷了一口綠茶,想出了一個最貼切形容其作品的類別。

  「抑或叫『默觀式智性』(contemplative intellectual)呢?」我們的出版總監回應說。

  唐女士沉默了一會,像是聽到了一個很新鮮的詞彙:「很相似呢!我想我們指的是同一種意思。」

苦難
  唐慕華(Marva Dawn)的導師尤真‧畢德生(Eugene Peterson)認為Is it a Lost Cause? Having the Heart of God for the Church's Children是她最重要的著作。

  唐則認為自己最好的作品是Power, Weakness, and the Tabernacling of God。

  學識淵博的唐慕華,曾在自己的書裡透露自己身體的軟弱:她走路蹣跚,因骨質有問題而曾長期坐輪椅;她有一隻眼已看不清楚,需要丈夫很多細節上的照顧;她內臟功能的毛病極多,說話時經常咳嗽。另外,她有過一些傷心的遭遇。

  因此,我們的編輯有興趣知道,她是如何面對人生的痛苦呢?

  「面對痛苦,意志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人常講感受、情緒,並以為聖經常提及的『心』(heart)是指人的感覺,但原文中那個『心』翻出來是『意志』的意思。」

  另外,唐慕華能應付困難,是有三方面的支持。第一,是自小已學習聖經,神的話語堅立了她的信心,在風浪中仍握緊耶穌的手。第二是父母親的榜樣。唐的父親是個牧師,深諳風琴。唐慕華記得自己五歲時,便是坐在彈奏風琴的父親旁邊,聽著爸爸將琴聲獻給上帝。望著爸爸在事奉中渾然忘我,年紀小小的唐慕華聽到了上帝溫柔的呼召。第三,唐慕華得益自所屬的信徒群體。肢體的愛心,使她真切體會神的同在。

  聞名遐邇的唐慕華,不但沒擺出架子,訪問時回答誠懇,我們編輯們都十分欣賞和敬佩。

  「我願意在作品裡開放自己,純粹因為我相信,這樣子對讀者有造就。假如我手寫上帝是信實的,但缺乏親身經歷的故事,對讀者便沒有足夠說服力了。」


http://www.wenzi.fes.org.hk/?PID=_ARTDTL&SID=114

唐慕華(Marva J. Dawn)簡介


在軟弱中大有喜樂

文:陳培德(前FES零售部總監)

  二○○二年十一月七日早上,FES Press所出版的《俗世中的安息日操練》(Keeping the Sabbath Wholly)一書的原作者唐慕華女士,偕同她的夫婿邁倫(Myron),接受了出版社的邀請茶敘。在場除唐慕華夫婦二人和筆者外,還有本書的譯者和出版社四位編輯同工。這次難得的機會,是適逢唐慕華夫婦二人應邀來香港和上海,主領連串講座和研習班之便而促成。

  邁倫曾長期擔任小學教師,現已退休。他永遠都是太太著作和事奉的第一位忠實讀者和支持者。唐慕華的父親是教會裡的首席風琴師,她從小便是美國路德會(Missouri Synod)會友。由於家貧,進入教區學校讀書,鍛鍊出她堅毅的性格。她原是個出色的運動健將,十六歲高中二年級時卻不幸感染了麻疹,由於病毒進入胰腺,併發出糖尿病,成為她一生都要面對的病症。為了抑制糖尿病,每周她要游泳三英哩,達二十年之久。如今,她的右眼嚴重弱視,左耳失聰、左腿曾經折肢,腎功能接近壞死,又患上癌症並經過化療,接受過無數次各式各樣的的手術。不過,她總是安慰自己,認為要不是有這些不幸經歷,說不定就無法與神如此親近。她後來在路德師範學院獲雙文學士,主修英文和神學。其後在愛達荷大學(University of Idaho)攻讀碩士學位,主修英文,原是要計劃畢業後負笈英倫。沒想到因協助校方開辦了一門「聖經文學」課,才發現自己對教導聖經深深著迷,成為她終生志趣。在愛達荷大學期間,又遇上了邁倫,畢業後結為夫婦。這兩件事改變了她的一生。

  唐慕華是個出色的神學家、教育家兼作家,又是位廣受歡迎的講座講員。她共擁有四個碩士學位和一個博士學位(1992年獲聖母院大學基督教倫理及聖經哲學博士,論文題目為"The concept of 'the Principalities and Powers' in the Works of Jacques Ellul"),多年來於維真學院教授靈修神學。又創辦了基督徒事奉裝備協會(Christians Equipped for Ministry),活躍於溫哥華和華盛頓兩地,也經常應邀到世界各地演講。由於她曾經歷過不少人生風暴,無怪乎她的著作,讓讀者很容易感受到她那種看透人世虛幻,植根聖經之上,不重學術,祇在意幫助讀者反省得益、常存盼望的胸懷。她的著作頗豐,〔在筆者與她見面當年〕還打算完成四本新著,其中〔已於2003年面世的〕有由Westminster Press和John Knox Press合作出版,名為Unfettered Hope: A Call to Faithful Living in an Affluent Society一書。

  唐慕華自言她的人生目標是要成為一座橋樑,是一座在學生、教牧、宗派教會和國際社會當中,促成溝通和建立的橋樑。為此,她的作品,無論是寫作或演講,都特別重視把經文、文化和信仰結合起來,與讀者一起重新定位,尋找出路,建構或演譯新的價值觀。她從不諱言自己對當今社會文化的價值觀和訴求無法認同,對於教會陷於世俗化而毫不自覺,信徒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的逐漸解體,顯得憂心忡忡。沉沉的負擔,讀者不難在她的著作中找到。她深信,當人透過神的話語越深刻地認識祂,必然越願意讓神改變自己的生活。但願在華人教會中,上帝也興起多人,像唐慕華般站立起來,勇於與潮流文化抗衡,敢對世俗文化說不,在軟弱中靠主大有喜樂!

http://www.wenzi.fes.org.hk/?PID=_ARTDTL&SID=116

EAGC 2007大會講員-唐慕華

唐慕華的文化批判


胡志偉牧師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筆者在「維真學院」(Regent College)享受安息年假進修時,無緣親自上唐慕華(Marva Dawn)的課;至2002年11月她應建道神學院邀請來港領會,筆者才有幸能與作者交談,一睹作者之風采。外表衰弱的她,卻掩蓋不了她對當代拜物文化深切的批判,她敢言的「先知式聲音」猶如耶利米先知那股不能抑制的火在文字與言語內燃燒。她對社會文化的卓越洞察師承以祿(Jacques Ellul),唐慕華的博士論文正是探討以祿對權勢有關的概念。
出身信義宗的唐慕華,擺脫了若干福音派對「創造」的輕視,她要福音信仰人士回復對整個受造界的欣賞與肯定。她毫不留情地批判「功能式信仰」(functional faith),即只為討好受眾而降低了—甚至放棄了—對造物主榮美應有的崇敬。唐慕華指出,世上權勢有其限制,但墮落的人性會把權勢「偶像化」,這正反映在性與金錢對世人的轄制上。她與以祿一樣,痛罵科技文化與消費文化入侵教會,使信徒的信仰生活變得「娛樂至上」,懶得思考,而基督徒群體生活也失掉了應有的美善與恩典。唐慕華不像基要派那樣對文化存有敵意,封閉自守,不樂意與世俗文化對話。她在《真情真性──性偶像文化的批判》一書,教導信徒正面欣賞上主創造之性,而她否定的是「欠缺意義而沒有關係的性」,世俗文化把美善的性歪曲為交易的商品,失掉了原有群體性的向度。
唐慕華認為「群體」(community)已在俗世中,甚至在教會圈子中,被掏空了其豐富的內容。面對高調「個人自我化」的文化,人與人之間關係疏離,唐慕華重視的是基督徒群體的建立,只有透過公眾崇拜、集體代禱、共同研經、彼此款待,我們才能在異文化中建立「另類的社會」(alternative society)。科技文化的宰制,使俗世中人對「真實的群體」(Truly The Community),存著極大的渴求。「群體」的建立,就是基督徒一方面可以坦誠地向對方發問批判性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能與外人重建復和關係。她渴求教會在當今世代中,真能發揮「使人和睦」的功效。
閱讀唐慕華之著作,讀者不難發現作者投入生活、熱愛生命,又能退下來,對身處的社會與文化,作出反思與批判。在她身上,你不難發現巴特、以祿與侯活士的身影;然而她能柔性地結合,賦予美學的觸覺,向讀者呈現的是多彩而豐富的景觀。

http://www.wenzi.fes.org.hk/?PID=_ARTDTL&SID=112

星期五, 5月 11, 2007

尋夢想 工程師變魔術

2007年4月9日
 
【明報專訊】魔術師 阿三

中大機械工程系畢業,曾於電子公司任工程師三四年,其後因「追夢」而轉當魔術師。
人狼、吸血殭屍、時空穿梭、魔法……阿三自小迷上一切神奇的人和事,雖然他漸漸發現大半故事屬虛構,但仍深信餘下一半是神秘不解。中大機械工程系畢業的他,發現工程學的邏輯,與魔術背後的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毅然捨棄工程師工作,轉當魔術師,讓他人也感受他心中的夢,「當你見到不可能的事情真的發生了,視野會更高更闊,這就是奇蹟」。

創造奇蹟 視野更闊

原名歐錦豪的阿三說,一切都源於好奇心。小時候他對神奇事充滿疑問;念高中時他迷戀《高達》卡通片的高科技機械人,促使他選讀機械工程系,並發現原來要數千年後,科技才能達到那個程度。他後來思考如何能練好一個「飛啤牌」動作,思前想後,突然腦裏「叮」一聲,想到他的力學知識可大派用場。他說,由人狼到讀工程至成為魔術師,一直都是「追夢」。

當工程師未獲滿足感

雖然阿三中學時期便對魔術產生興趣,常到圖書館找書學魔術,又往深圳自掏腰包購置魔術道具,但當時並無想過以此為職,繼續正正規規念中學念大學,選修工程。
直至出來工作,他始終不斷做魔術表演,畢業後三至四年他先後於數家電子公司任工程師,但都未能獲得滿足感,反而藉表演及教授魔術,他覺得自己幫到人。

「開心中有神奇感」

由於本身開朗性格及年輕的外貌,阿三的表演首重帶來快樂,「開心之中有神奇感」。有學校找他用魔術來教「曳仔」和資優學生,他由淺入深,當他們做不到時,阿三便說:「你不懂嗎?箇中原理不就是平日課業裏學到的?」他又隨夜間外展社工找「夜青」,魔術一出,話匣子便開。年中無休地為人度身訂做各種「奇蹟」的他,最想「變」出來的,是家人到偌大的劇院看他演出。
阿三生於普通中國人家庭,是家中長子,又是同輩中最年長,家人只想他安安分分做工程師。回想兩年前他轉做全職魔術師,父母反抗很大,一度想扔棄他的道具。
後來,阿三在中小學、資優中心及大學的持續進修學院任教,漸獲家人認同,半年前母親終於跟人說「我的兒子是魔術師」,全家亦肯在家中看他示範魔術,弟弟更會給意見,但他們始終不肯看他現場表演。他一直預留VIP座位給家人,期望這個夢有一天會實現。

星期四, 5月 10, 2007

惹人爭議的大衛




阿翁查經 之
從惹人爭議的大衛看何為LEADERSHIP

撒母耳記下最後的四章所採用的文體結構與前的撒母耳章節大有變化。因此這四章用作描述大衛的晚年就更惹人爭議。大衛擁有著作民族領袖、富豪、甚至殺人犯的基因,聖經到最後怎樣為他「埋單計數」呢?此查經系列將透過阿翁與大家的互動,來一看上帝眼中真正的領袖質素。


翁偉業

國際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東亞總幹事
前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總幹事


日期︱5月23、30日及6月6日(連續三個星期三)
時間︱晚上八時正
地點︱FCS總壇(東望洋新街美利閣1樓)

因查經須互動關係,要預計人數,須報名留位,謝絕WALK-IN。

Get the Job, DONE!﹣職場工作坊




【事業生命與屬靈生命整合】工作坊

事業=做一份好工?定係做好一份工?

澳門人有需要有自己的事業生命嗎?

基督徒擁有事業會否賠上靈命?還是兩者是同一東西?

在你我都不想變還要急變的澳門職場裡,「生涯規劃」、「Career」或「三十歲就要諗退休」等字眼開始聽慣的同時,是時候歸回聖經對「工作 事業 退休」的立足點,尋找「可持續發展」的事業生命。


講者︱劉國偉先生(香港FES總幹事.資深生意人)
2007 5月24日
時間:下午3:00至9:00(晚飯時間會安排與講員一同飯聚)
地點:FCS總壇(東望洋新街美利閣1樓)
費用:每人MOP100/二人同行MOP160/WALK-IN價 每人MOP150

報名請聯絡Joanne ( 6662-7590 / 28353544) 繳費作實


內容重點

1. 澳門職場集體回憶

2. 教會可能欠缺的三道菜

3. I'll get the job : 爭先恐後搵工生涯有沒有規劃

4. 創造與工作 : What is JOB?

5. Done?! What's been done? : 黃金歲月vs似水流年

6. 工作與安息 : 在教會安息?

7. Doing, Going and Being.

8. 可以活得更好嗎?


about
劉國偉先生

行走多年於商界及機構的兩棲動物。曾任建材集團執行董事及突破機構市場部主管,現任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總幹事,並兼任多間中學及教育機構校董。主修市場學及工商管理,其後亦於建道神學院畢業。近年更用多年的市井經歷及神學整合參予「市井聖徒」的寫作。



Bio-Data

劉國偉
Education
Alliance Bible Seminary(建道神學院)
Master of Christian Studies(MCS)

Macquarie University, Sydney, Australia
Macquarie Graduate Management School
Master of Management in Marketing(M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香港中文大學)
B.B.A. with Major in Marketing and Minor in Religion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Students (HK) Ltd.(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
General Secretary(總幹事)

建築材料集團
Executive Director(執行董事)

Breakthrough Ltd.(突破機構)
Head of Marketing Department(市場部主管)

Services
School Supervisor and manager of School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the Pentecostal L.H.K. School. (五旬節林漢光中學校監及校董)
School Supervisor and manager of School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the Lai Chack Middle School.(麗澤中學校監及校董)
School Manager of School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the Pentecostal School. (五旬節中學校董)
School Manager of School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the Tsun Tsin College. (崇真書院校董)
Chairman and director of the Kowloon Pentecostal Church Ltd (基督教九龍五旬節會主席)
Director of Association of Christian Music Ministries Ltd (香港基督徒音樂事工協會董事)
Director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es Union(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董事)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1985-present Member of the Composers and Authors Society of Hong Kong Ltd. (CASH)

Writings
2001-2003 Column writer(市井心靈) of the Christianity Weekly(基督教週報), published by the Hong Kong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es Union(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
2003, 2006 One of the writers of the “Saints in the Secular World”(市井聖徒) and “Saints in the Secular World II” (市井聖徒II),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devotion materials for Christians in the marketplace, published by FES Press, HK.
2006 Writer of the “Meditation in the Secular World” (市井默想) , published by FES Press, HK.

星期二, 5月 08, 2007

「創造」、「工作」與「安息」

劉國偉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總幹事



引言

工作與安息的概念在創世故事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在記述上主創造天地的過程中,加入工作與安息的信息,當然是作者的刻意安排。創世故事不單表述上主創造天地的大能大力,也同時展現出天地創造以後,置身其中的人,要怎樣在上主的創造之中生活下去的指引,工作與安息也就在創造的故事中,穩守這個位置,成為創造神學中不可能忽略的課題。

本文以創世記第一章一節至第二章三節為主幹,藉著探討「創造」的神學含義,進而討論「創造」、「工作」與「安息」的關係,試圖透析創造的規律,達至「工作」與「安息」乃建立一個整全的人神關係所必須的結論。

二、創造的神學含義

若要從創造神學的框架去探討工作與安息的神學含義,便不得不先處理「創造」這神學概念。按創世記第一章所述,可以引申出「從無造有」、「從亂到序」及「繼續創造」三個基本神學概念,筆者嘗試在以下篇幅作出扼要的介紹,目的在於建構一個為探討工作與安息的基礎神學背景。

從無造有

創世記第一句話:「起初,神創造天地。」清楚界定神就是創造者,這是基督教信仰的起點,但這句話除了確定有一位神是天地的創造者,及天地是經創造而來,我們無法從此明白「創造」的定義和內涵,何謂「創造」便構成我們理解整個創造天地的關鍵。

正如有學者指出,創世記一章一節原文有七個字,這七個字意義重大,是全本聖經的基礎、骨幹。1 按文句結構,「神」是這節經文的主詞,凸顯出神是主角,不單凸顯出祂是創造故事的主角,更可以說是整個「五經」的主角,作者毫不含糊的指出神在時間的起始創造天地,也就帶出神是天地萬有的絕對開始,也是絕對的第一因。相信上述的結論並沒有太大的爭議,意思也相對明確,而需要較大力氣去處理的是「創造」這個字。



「創造」(bārā)這動詞在舊約聖經中共出現四十八次,在創世記中出現十一次,2最引人注意的是所有48次與這動詞相連的主詞都是神自己,3 完全沒有例外,這個絕非偶然的現象,顯示舊約作者對此字的特殊用途有一種額外謹慎的態度,筆者同意Erickson的觀點,就神學用法來說,這個動詞表達了神創造工作的獨特性,並且與人類只能從已經存有之材料來塑造和製作各種東西形成對比,4 對於認為bārā與舊約其他含有「造」的意思的動詞意思相同,可互換使用的觀點,筆者實在有「無此需要」的感覺,5 在修辭特色來說,bārā這字的獨特地位是無容置疑的。

然而,單憑bārā這動詞並不足以達至創造是從無造有(creatio-ex-nihilo)的神學結論,縱使正如前段的論述,從無造有的概念並沒有被排除在這個字的意義以外,6 卻並不足以達成這結論,所以需要借助其他經文作進一步的闡釋。有學者指出,從無造有(cretio-ex-nihilo)這概念,大約在兩約之間馬加比時期才正式出現,7這概念在新約經文中,也頗為成熟,雖然有關經文大都並非直接論述創造的意義,8卻和諧地蘊藏了這個神學觀點,從側面看過去,可見從無造有在第一世紀的基督教神學中,已是一個普遍被受落的概念,其中較直接的經文例如羅馬書4章17節:「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神……」,所謂「無變為有」正是從無造有的相同表述;歌羅西書所言:「祂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祂而立」(西1:17),亦認同萬有由神 (這裡是指基督) 所立,並且從無(萬有之先)造有。

從無造有的中心概念,表明了神的絕對權柄,神並非靠賴一些既有的材料來創造天地,萬有之出現皆因祂從無造有,所有受造物都是服膺在創造主的大能底下,而創世記一章一節這經文與使徒約翰所寫的彼此和應:「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約1:1-3),有學者指出,bārā這動詞帶有「創造」更深一層的意義,直指神至高獨一的權柄和大能,9 這與約翰所描述的神與萬物的對比,而凸顯神的權能,可說非常吻合。

從亂到序

然而,創世記一章從第二節開始,卻為「創造」帶來另一個觀點:「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1:2)這節經文予人一個印象,就是在神的六日創造以先,已有所謂「先存物質」,「地」、「淵」及「水」都似乎在神開展祂的創造以先便存在。

從六日的創造過程中,我們可以歸納那是一個從沒有秩序演化為秩序井然的過程。有學者指出創世記一章一至二節的經文結構展現了創造的兩個步驟,10 按此思路,則創造的神學含義除了「從無造有」之外,應包含其他的意義,而「從亂到序」(From chaos to order),則構成「創造」另一個重要部份。若果按字數多寡和篇幅作比較,不難得出從無造有並非創世重點所在,或者至少並非作者想突出的重心,反之,在「從亂到序」方面卻落墨甚多。

我們在這裡給「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作簡單的釋義。第二節所言「空虛」、「混沌」含有「亂七八糟」或「雜亂無章」之意;11 再參照以賽亞書第四十五章十八節「祂創造堅定大地,並非使地荒涼,是要給人居住。」,「虛空」一字在此譯作「荒涼」,與「給人居住」相對,則「空虛混沌」可理解為「雜亂無章且不適合人居」之狀態,也就是說是一種沒有秩序的狀態。

至於「淵面黑暗」,作者明顯也是要突出一種沒有秩序的狀態。「淵面」是神創造的一部份,詩篇所言「你用深水遮蓋地面,猶如衣裳」(詩104:6),當中的「深水」正是同一個字,12很明顯的,遭淵洋遮蓋,被黑暗包圍的大地,確是一種「雜亂無章且不適合人居」之狀態。

在這種沒有秩序的狀態底下,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開展祂創造天地的第二個步驟。祂從分光暗開始,將一切從混亂演化成秩序,就在「從亂到序」的創造過程中,神造出了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空間。這一切都是在神的覆翼之下,經文所提及的「運行」乃是「盤旋」的意思,有如母鷹展開雙翅柔和地在小鷹之上飛翔,13 祂分光暗、分天與水、分地與海、造出植物、擺設日月星辰、造出各種動物,一切井然有序,最後,祂照著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



繼續創造

我們不難發現,第六日創造所記載的,比第一至五日的記載有明顯的區分。最基本的不同包括以下四項:
比較上帝造人的過程,相對造日月星辰及動植物等之描述,明顯不同。
只有人類被指出乃按照神的形象所造。
神將管理的職使交予人。
神宣佈有關食物的安排。
然後,創世記二章一至二節寫道:「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在人類被造以後,神造物之工完畢以先,創世記記載了上述第三及四項,此兩項相對於「物質受造」屬完全不同之範疇,這涉及受造天地的繼續營運,包括神將治理之責交予人類,而食物的供應則表明了生物的基本生存供應,都在神的創造計劃之中。

其實創世記所展現的創造畫像並非靜態的,有所謂「神後續的創造工作」14早已蘊含在六日創造的經文中,如此,「創造」的神學含義也就包含因受造的新生事物所衍生的後續性工作,例如「水要多多滋生……」(創1:20),「地要生出……」(創1:24)等等持續發生下去的事情,正如創造第六日神所宣示兩項繼續營運的安排,表明「繼續創造」(creatio continuua) 屬整個創造計劃所不可缺的一環。有學者概括地指出,繼續創造最重要的一點乃指出被造世界能繼續存在的原因在於神不斷的維繫力,神不單從虛無中把世界造出來,也不斷維繫著它。15

約伯記如此寫道:「祂若專心為己,將靈和氣收歸自己,凡有血氣的就必一同死亡,世人必仍歸塵土。」(伯34:14-15),這節經文表明若果沒有神持續的保守,受造之物早已滅亡。新約希伯來書明言「常用祂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來1:3),萬有之起源和維繫兩者都是出於神的工作。由此觀之,按創世記第一章的經文結構分析,「繼續創造」融合於整個創造工程,而「創造」的神學含義也就包含了「從無造有」、「從亂到序」及「繼續創造」三個層次。

三、工作是人參與上帝的創造

創造天地的記載本來就是神的一項工作記事,所帶給讀者的第一個印象,就是神是一位「工作的神」,祂有計劃、有層次地完成了祂命定的創造奇工,包括了「從無造有」、「從亂到序」及「繼續創造」三大層次。「從無造有」凸顯了神的絕對權柄和大能,祂是創之主,也就是工作之主;「從亂到序」展現了神的創造工作的方向及祂的本性與喜好,所以聖經說「神看著是好的」,16表明了神欣賞自己的工作,也成為人類最重要的工作榜樣;「繼續創造」則表明神樂於與人同工,讓人可以參與祂的創造大工,也叫人類知道,工作是人類回應神的神聖責任。

神聖召命

簡單來說,工作是神所賦予人的使命。人透過管理其他受造物和「全地」(創 1:26),成為神創造計劃中的一份,參與「神後續的創造工作」,在繼續創造,包括受造天地的繼續營運,是神讓人參與的工作。從創造的角度來說,工作是創造計劃中的必然成份。神把精心創造,「看著是好的」世界,託付給人類管理,祂賜福予人,並對始祖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創1:28)原來工作不單是責任,它與神的賜福連在一起,更應視為神給予人的神聖召命。

這樣看來,工作不單為了糊口生存,創世記告訴我們工作本身有它的價值,
在人類透過參與神的繼續創造,共同維繫那從亂到序的天地,並從中體會繼續創造所帶來的滿足感,領略「看著是好的」的生命經驗。正如耶穌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5:17)神享受工作,仍在工作,而對人類更可貴的信息,是人可以與神一起工作,有份於祂的創造計劃,並分享工作帶來的喜悅。



工作就是敬拜

工作並非人所發明,而是神的意旨,工作的價值就是讓我們有份於神的創造,經歷神的創造的美善,並與神同工所建立的人神關係。希伯來文「工作」與「敬拜」都同屬一個字――avodah,17 敬拜是建立人神關係的重要途徑,敬拜與工作源於同一字,實在充分展現出工作對於建立人神關係的重要性:工作就是敬拜,人類工作的終極對象是神自己,我們是為神而工作的,人類透過工作可以建立與創造主的關係,也就是說,透過參與神繼續創造的工作,修理、看守神持續維繫的世界,是一個建立人神關係的旅程。

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也有接近的觀點:「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保羅鼓勵信徒為主而活,並以自己的身體當作活祭獻上,而具體的行動,就是「事奉」,他在經文稍後篇章為「事奉」作出進一步闡釋:他提及很多項具體的工作(羅12:6-8)。當中與上述創世記經文相通之處,是「事奉」一詞之希臘原文latreia 亦有敬拜的意思 ―― 獻活祭固然是敬拜,但保羅在此提及的當然不是宗教禮儀上的獻祭,而是指在生活和事奉上,也就包含了工作在其中,事奉亦帶有工作的含義,而事奉與敬拜緊密地連在一起,可見希臘文latreia與希伯來文之avodah確有相通之處。



四、工作與安息

神創造人並非單單叫人扮演工人的角色。以全人敬拜神,包括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範疇,當然也包括工作,是保羅在上述經文要表達的信息,然而,這經文並沒有排除用特定的時間去建立人神之間親密團契的需要。有學者指出,人類除了是工人,也是神的兒女和朋友,要活出真正的自己,便需要與神相遇,享受神的臨在,是人類與聖子一同得分的聯合(林前1:9),18 這並非「工人」的身份能帶給我們的靈裡親密;保羅說信徒彼此互為肢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12:13)正說出了信徒之間及與神之間的生命關係,很明顯的,這並非因為我們管理大地而得到的身份。

創造、工作與安息

創世故事中有關安息的內涵,正揭示了人除了作為神的工人以外,或者可以說是神的同工,其實,神也期待人類對祂的認識,並不停留於祂的偉大創造中,而應該再進深一步,就是祂本身。創世記第二章一至三節展露有關神安息的信息,打開了一道門,叫我們從「創造與工作」的神學思維跳進「創造、工作與安息」的三維關係,從而發現人類除了可以與神同工,也需要透過「安息」去建立人神關係。

在創世的第七日,神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創2:2) 聖經對於創造的描述並非止於人類的出現,而是神的安息,我們實在很難認同創造的高峰在於人的被造,或者人受託管理世界,反之,第七日才堪當整個創造過程的真正顛峰。19

創世記第二章二至三節用「歇了」來表述神創造大工的完結,「歇了」一詞的重點是「停工」,20 就是從工作中完全停下來的意思。當作者表述了「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1:31)之後,也就是作出「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創2:1)的宣告後,他引入「神安息了」的描述,很明顯的,作者認為「創造」與「安息」兩者之關係非常密切,若果單停留在這幾節經文,可能不足以深入剖開創造與安息的關係,然而,由這幾節經文開始,「五經」一直有發展「安息」這概念,使人對創造與安息的關係,有更立體、也更深入的理解。

「五經」中的安息

由出埃及記至申命記,「安息」一字以動詞形態共出現了7次,而名詞「安息日」及「聖安息日」則共出現24次。21 在出埃及記首次出現「安息日」的記載(出16:23-26),是有關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收集食物的規定,在這裡用「聖安息日」來表述,凸顯這日子的神聖,這可能已經蘊含在以色列人的宗教文化中好一段時間,直至摩西頒佈十誡,便正式成為以色列人的成文宗教律例(出20:8-11)。

在頒佈守安息日的誡命時,重申了創世的故事:「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出20:11)再一次確定創造與安息的密切關係,訂明這一日「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出20:10),以色列人要學效創造主在第七天「停工」,部份理據在出埃及記二十三章十二節陳明:「使牛、驢可以歇息,並使你婢女的兒子和寄居的,都可以舒暢。」,歇息和舒暢帶有恢復過來的含義,但很明顯安息的意義不止於此。

在出埃及記三十一章十三節提到「這是你我之間世世代代的證據,使你們知道我耶和華是叫你們成聖的。」,為安息日增添了一重更深的意義:守安息日的以色列人藉此作為與神的獨特關係之憑證,那是一種叫人成聖的關係,而這特別的一天是一個要「守」的日子,利未記為此作出進一步的闡釋:「第七日是聖安息日,當有聖會。」(利23:3),除了停止工作,要以宗教聚會的方式來守這日子。到利未記第二十六章,「守安息日」與「敬神的聖所」並列(利26:2),可見「安息」的宗教含義愈來愈濃厚,被理解為人神關係的非常重要的一環。

莫特曼:工作指向安息

筆者在這裡引用莫特曼(J. Moltmann)及唐慕華(Marva J. Dawn)一些有關創造與安息的觀點,再作進一步的討論。

莫特曼認為:「創造可被視為神以祂的製成品的顯示,但只有安息日才是神顯示自己本身。」22 ,他認為「上帝讓受造物休息,使之不受干擾,俾可以一同享受創造主賜給所有受造物的福氣。」,23 在這觀點切合創世記「神賜福給第七日」(創2:3)的敘述。莫特曼再進一步演繹:「創造主用歇了工的臨在使第七天成為聖日……不是藉著宗教或道德方面的努力,乃是藉著鬆弛自己,放下工作……只一味欣賞事物及人類共同受造的尊嚴及美麗。『時間就是金錢』在這裡是不派用場的。安息日正是要表達時間上的這種永恆性。」24

從上述觀點便不難理解莫特曼認為「安息日的存在,不是在恢復工作能力,再度精神飽滿,重新開工,相反地,六天工作的目的是為了這節日。」,25筆者同意「工作」指向「安息」這論述,「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賽30:15)、「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46:10)等經文在在表明安息是人神關係的最親密的團契,然而,卻並不表示我們不能透過「工作」去建立人神關係,特別正如前述:工作就是敬拜。

唐慕華:安息與神的臨在

唐慕華在就創造與安息之人神關係方面有更深入的表述。

在她的《俗世中的安息日操練》提出:「安息日不單停止工作,也停止對成就和生產的需要,停止因要求效率而產生的掛慮和張力,停止將自己當做神一般,去設法控制自己的生命」,26 她更寫道:「慶祝安息日就是在神的同在中喜樂,……帶引我們進入神自己的同在中。」27

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以後的曠野旅程中,摩西吩咐百姓在第六日收取雙倍的飯量,第七日向耶和華守安息,就不要出去收集嗎哪(出16:21-30),一方面要以色列經驗神是供應者,另一方面,叫以色列人經驗安息日要停下來,活在神的臨在中。聖經第一次出現「神聖」(希伯來文qadosh)這字,就是用來形容創造的第七日:「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創2:3上),在此之前,聖經並沒有用「神聖」來形容任何受造物,這當然不可結論為神六日創造的受造物並不神聖,只是,神明令定出第七日為聖日,將「時間」分別為聖,而這日子之所以是神聖,「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創2:3下) 「停工」和「安息」就是第七日神聖的原因。

唐慕華對於神聖時間有如下觀點:「安息日是神聖時間,我在期間尋求更認識神,並專注於祂的臨在,那天就成為特別的一天。」28她引述猶太教學者黑施勒(Abraham Joshua Heschel)的觀點:「安息日是為生命而設立的日子……安息日不是為了一星期內其他六日而設,那六天才是為安息日而設;安息日不是生活的插曲,卻是生活的高潮。」29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切合出埃及記和申命記對安息日的闡釋,讓人類在六日工作之後,進入那特別的神聖時間中,欣賞神的創造,也體會神的神性。工作就是敬拜,那工作固然可以是神聖之旅,那是經歷與神同工的神聖,而安息日卻是經歷神本體的神聖,這是神創造的規律。

五、結語

筆者嘗試以點列方式作出如下結語。

(一) 「從無造有」的觀點凸顯神的絕對主權,在祂所創造的世界中,人類可以參與祂的「繼續創造」,有份於維繫「從亂到序」的創造規律。人被賦予工作的使命,受託於創造主,管理世界。

(二) 創世記第二章一至三節展露有關神安息的信息,叫我們從「創造與工作」的神學思維跳進「創造、工作與安息」的三維關係。「五經」一直有發展「安息」這概念,確立了創造與安息的密切關係,守安息日作為以色列人與神的獨特關係之憑證,那是一種叫人成聖的關係。

(三) 工作與安息構成創造的整全性,兩者均指向人神關係的建立。「工作就是敬拜」,透過「工作」經歷與神同工的神聖,而安息日卻是經歷神本體的神聖,這是神創造的規律。

有學者如此說:「沒有安息,我們只以為生命的意義就等於工作與忙碌……話說回來,沒有工作又豈能有安息?」30 他以反問的方式,點出了工作與安息的緊扣關係。從創造神學出發,工作與安息都是創造故事的重要環節,兩者互相緊扣,且都是神聖的。工作既然是神予人的職使,也是創造計劃的一部份,其神聖地位自不待言;安息是神定為神聖的時間,當然也是神聖的。基於此,工作與安息兩者皆不可缺,工作指向安息,安息成為繼續創造的神聖能量,這是神給予人類生活於世的生命規律,在這創造規律中,人經驗神既是工作之主,也是安息之主,從而透過盡己的工作,也按時安息於神的神聖臨在中,經驗一個整全的人神關係,也就邁向成為一個整全的人。


全文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鄺炳釗著:《天道聖經註釋 創世記(卷一)》(香港:天道書樓,1997),頁65。
2. 按李思敬所做之統計,「創造」(bārā)這動詞16次出現於以賽亞書40至55章,5次於以賽亞書其他部份,創世記11次,詩篇6次,以西結書3次,出埃及記、民數記、申命記、傳道書、耶利米書、阿摩司書和瑪拉基書各一次。參李思敬:〈「上帝形象」與「管治大地」〉《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26期 (1999年1月),頁36至37。
3. 鄺炳釗著:《天道聖經註釋 創世記(卷一)》(香港:天道書樓,1997),頁67。
4. Millard J. Erickson著,郭俊豪 李清義譯:《基督教神學》(台灣:華神,2000) 頁556。
5. 禢浩榮羅列希伯來文各個有關「造」的字,並引用相關經文,推論bārā與舊約其他含有「造」的意思的動詞,可互換使用,但筆者認為他忽略了bārā一字在舊約中的修辭特色,見禢浩榮著:《創造神學》 (香港:天道書樓,1998),頁10至11。
6. Millard J. Erickson著,郭俊豪 李清義譯:《基督教神學》(台灣:華神,2000) 頁557。
7. 見禢浩榮著:《創造神學》 (香港:天道書樓,1998),頁10。
8. Erickson羅列近30節新約經文,推論新約蘊含「從無造有」的神學觀點,參Millard J. Erickson著,郭俊豪 李清義譯:《基督教神學》(台灣:華神,2000) 頁557-558。
9. 李思敬:〈「上帝形象」與「管治大地」〉《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26期(1999年1月),頁37。
10. 鄺炳釗著:《天道聖經註釋 創世記(卷一)》(香港:天道書樓,1997),頁64-65。
11. 李思敬:〈「上帝形象」與「管治大地」〉 《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26期 (1999年1月),頁40。
12. 鄺炳釗著:《天道聖經註釋 創世記(卷一)》(香港:天道書樓,1997),頁71。
13. 鄺炳釗著:《天道聖經註釋 創世記(卷一)》(香港:天道書樓,1997),頁73。
14. Millard J. Erickson著,郭俊豪 李清義譯:《基督教神學》(台灣:華神,2000),頁563。
15. 楊牧谷著:《這是天父世界──創造論初探》(香港:更新資源,2000),頁121。
16. 「神看著是好的」這句話在創世記第一章出現了5次,分別是第10、12、18、21、24,連同第4節「神看光是好的」及31節「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則共計7次,出現於每天的創造記載中,可見作者非常重視這信息。
17. 曾任倫敦聖經學院講師及資深廣告傳媒人的馬可•格林(Mark Greene)對此有很好的演繹。參馬可•格林著:《歡天喜地星期一》(香港:學生福音團契,2002),頁31-32及111-121。
18. Volf, Miroslay, Work in the Spirit:Toward a Theology of Work. (New York:OUP, 1991), p.137。
19. 李思敬:〈「上帝形象」與「管治大地」〉《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第26期 (1999年1月),頁41。
20. 鄺炳釗著:《天道聖經註釋 創世記(卷一)》(香港:天道書樓,1997),頁164。
21. 動詞「安息」出現於:出20:11、23:12、31:17、33:14、34:21,利25:4,申5:14; 名詞「安息日」及「聖安息日」分別出現於:出16:23、16:25-26、20:8、20:10-11、31:13、31:14、31:15-16、35:2-3,利16:31、19:30、23:3、23:24、25:4-5、26:2,民15:32,申5:12、5:14-15。
22. Jurgen Moltmann, God in Creation:An Ecological Doctrine of Creation (London:SCM, 1985), p.284.
23. 莫特曼(Jurgen Moltmann)著,鄧肇明譯:《公義創建未來》(香港:基道書樓,1992),頁80。
24. 同上,頁82。
25. 同上,頁83。
26. 唐慕華(Marva J. Dawn)著,陳永財譯:《俗世中的安息日操練》(香港:學生福音團契,2003),頁2。
27. 同上,頁12。
28. 同上,頁23。
29. 同上,頁24。
30. 龔立人著:〈工作的神聖與凡俗──一個「打工仔」信仰〉《建道教牧期刊》(2002年5月),頁147。

星期一, 5月 07, 2007

沒有脈搏的心跳

<原載自香港畢解《市井讀經 》/陳榆>


「夜間,上帝到亞蘭人拉班那裡,在夢中對他說:你要小心,不可與雅各說好說歹。」(創三十一:24)

當你功高蓋主,你面對的可能跟雅各沒有兩樣。同事妒忌你,老板開始對你不信任,還做了一切小動作,讓你明白他才是真正的老闆。雅各的二十年不易過,對很多香港人來說,二十年可以說是長工了。然而,雅各在這二十年一直靠著「神不容(拉班)害我。」(三十一:7)的信心一撐就撐了二十年。有時候,我會問:「若果神不容拉班害雅各,為什麼又會讓拉班欺騙雅各,讓自己的大女兒先給雅各?」

或許,我們看「害」定義是很相對的,對於我作為男人的角度看,給我一個不喜歡的女人已經是一種「加害」。不過,對於雅各來說,「雅各就為拉結服事了七年;他因為深愛拉結,就看這七年如同幾天。」(創二十九:20) 雅各不看那些騙局為害,因為甘心的不會這樣看待上帝的作為。

很多時候,我們打工都會去想那些是「福」,那些是「害」。不要忘記,我們打工前大多是一早議好價的,甘心情願就不算是害了。

然而,主觀的願望終會有客觀的限制,到雅各真的捱不到的時候,他仍然講到:「然而,神不容他害我。」但是,創世記的作者在第24節明顯地給雅各的信心做了一個註腳。特別對打工仔而言,更是一種信心的憑據:「你要小心,不可對雅各說好說歹。」

上帝報夢給拉班,叫他不要加害於雅各。或許,在職場,我們原本已經死了多次,可能上帝就在我們的老板身上做了一些手腳,來保護我們。

打工久了,我發現自己也需要雅各這一份信心!你呢?

星期四, 5月 03, 2007

李思敬:我們對猶大理解有誤

/麥世賢

【時代論壇訊】由靈風基金、浸大校牧處、播道會港福堂及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合辦「猶大的福音」講座,已於四月三十日晚假播道會港福堂舉行,由剛從加拿大回港的李思敬博士主講,約有四百人出席。

李思敬指出,《猶大福音》只不過反映了諾底主義的異端信仰,而普遍信徒向來認為新約判斷猶大是個罪人,現在《猶大福音》為猶大翻案,所以信徒會覺得刺激。但李思敬嚴正指出,我們對新約講述的猶大理解有誤。

李思敬帶領會眾一次過細閱新約所有關於猶大的經文,重新認識猶大。

太十:1-5、可三:13、路六:12均記敘了耶穌揀選十二個人跟從祂。耶穌是有意識的、經過祈禱才揀選十二人,包括賣主的猶大,可見那並非意外包含猶大在當中。

約十二提到猶大說:「為甚麼不拿這香油膏去賣三百塊銀子來分給窮人呢?」李思敬指,受約翰福音影響,我們以為批評女人膏耶穌的行為,只有猶大一人,事實上,其他福音書卻指出其他門徒也有批評,太廿六提到一個女人帶來一隻玉瓶,以香油膏倒在耶穌頭上。門徒看見就批評她,認為是浪費,倒不如賣錢來救濟窮人。可十四指「有些在座的人很不高興」,彼此議論起來。李思敬指其實不止猶大,其他門徒都不及格,他們看其他事大於救恩。

李思敬指,耶穌在最後晚餐前,為十二個門徒洗腳,祂知道猶大要賣他,但也為他洗腳,「耶穌沒有因為猶大要賣祂,就跟他說:我不洗你的腳,你與我沒份。耶穌並沒有排除猶大在外。」

在最後晚餐時,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門徒的反應非常奇怪──他們非常憂愁,一個一個地問他:「主啊,不是我吧?」,李思敬說:「正常人的反應應該這樣對主說:『冇咁既事!你壓力大罷了』或者說:『是誰?』,但門徒卻問:『是我嗎?』,這反映門徒心虛,其實每個門徒都有賣主的可能。耶穌釘十架時,沒有一個門徒在那裡,沒一個忠於主。」李思敬指出,其實門徒並沒興趣找出誰要賣主,他們的焦點不在此。至於耶穌的目的不是揭露猶大,而是提醒和警告他。

「《猶大福音》指耶穌要透過猶大出賣祂,才能夠脫離屬世的驅體,回到天父那裡,這是謊謬的!」李思敬說,在捉拿耶穌的時候,猶大可能並無跟祂親嘴作為賣主的記號,路廿二:47記載:「說話之間來了許多人、那十二個門徒裡名叫猶大的、走在前頭、就近耶穌、要與他親嘴。耶穌對他說、猶大、你用親嘴的暗號賣人子麼。」約十八:1則記載:「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就是。賣他的猶大也同他們站在那裡。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李思敬認為,猶大只站在一旁,甚麼也沒做過,相反,《猶大福音》卻指若沒有猶大,耶穌就死不了;這是不對的,因為捉拿主的人根本不必靠猶大親嘴來認出耶穌。

另外,李思敬又提到,使徒行傳記載,耶穌死後,門徒補選馬提亞填補猶大的空缺,但往後的經文,已沒再提這個人,暗示後來傳道的重任,不是那十二個門徒,乃是上帝後來揀選的、可能比猶大更差的保羅。

李思敬認為細心重看有關猶大的經文後,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耶穌選猶大成為十二使徒,是經過祈禱,並非意外,祂明知道門徒都有賣主的想法,但仍為他們洗腳,仍為他們而死。耶穌告誡猶大,提醒他,但猶大卻拒絕,吊頸死了。

另外,提到猶大賣主是否不得救,或如何看一個人是否得救的問題時,李思敬指出,在神學討論上,有三個可能去解釋:一、上帝預定了有人得救、不得救,這傳統教會接受的說法;二、有限救贖論,即耶穌沒有為拒絕祂的人死,只為接受祂的人而死,所以祂的救恩沒有浪費;三、普世得救論,不願一人沉淪,接受耶穌與否都得救。

李思敬指出神學家巴特的看法,巴特拒絕接受以上的看法,卻提出兩個見解:

一、當我們去傳福音時,我們不會先祈禱,要看清楚那未信的人是否得救,也去傳福音給他,我們不需要,也不應這樣考慮。李思敬說:「我們在宣講福音時,不是看以上三種可能性,乃是相信他會蒙主憐憫,有扭轉過來的機會。」

二、要接受我們不知道最後那個未信的人得救與否。我們了解有限,不能揣測,不能坐在上帝的座位上判斷。

李思敬認為用邏輯思考這個問題,就要停在此,因為邏輯思考最終只會得出兩個結論:有限救贖論或普世得救論。而在聖經的教導之外,要停下來,看到可能性,就算好像猶大那樣,一來有福音傳給他,上帝一樣會改變保羅。」

最後,他這樣回應《猶大福音》:「不必為猶大文過飾非,幼稚地扭曲歷史。四福音對猶大的記述真實得多……今日面對自己、身邊的人,無論幾絕望、無可能,福音也沒排斥在上帝恩典之外,因能敬虔地說:我只知道這麼多。」

星期二, 5月 01, 2007

企業操守愈來愈受重視

維真學院職場講座
Paul Williams:企業操守愈來愈受重視

(4月30日消息)


蔡聖龍




【時代論壇訊】維真神學院、Vocatio Creation、香港專業人才服務協會及亞洲企業及商業價值中心於四月廿六至廿八日合辦職場講座,其中四月廿七日下午一場題為「Build to last: Cultivating Spiritual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講員包括維真學院職場及領導神學副教授Paul Williams及新約副教授Rikk E. Watts,有近一百位商界人士出席。


Williams(左圖)一開始問與會者:有否想過自己的企業在二O五七年會是怎樣?他指出,現在愈來愈多商業機構重視「使命宣言」的確立,原因是愈來愈多價值導向的顧客出現,他們會循道德思維去消費,因此各企業都需要「道德投資」。

他借用David Gill的講法去分析操守:做對事(doing right),當好人(being good)。Williams解釋「對」的事不應只按有利潤、不違法、技術上可行和人人都這樣做而去界定,因為「對」的意思應包括對人和環境帶來好處而非危害。而所謂「好」的企業,亦不應只對股東(shareholders)「好」,更應對所有受影響者(stakeholder)──顧客、員工、生意伙伴、社區、環境──都「好」。Williams指當企業作一決定,若能通過以下六個問題便算為「對」:有否潛在的不合法行為?是否有違企業操守?是否有違個人良心?是否接受別人對你作相同的事?是否不介意別人知道?會否為別人帶來嚴重影響?

他又指,若企業操守良好,將令投資者更有信心、生意伙伴更信任、客戶更忠誠,且能吸引優秀人才加盟,並有助減少外在規管和提高公眾認受性,因此企業操守愈來受商界重視。




Watts 則指出,現代科學其實源於基督教世界觀,因為人們相信神是合理的神,因此祂創造的世界應該可被理解,理解世界是榮耀神的其中方法,這種思想促進了現代科學的發展。Watts由此引伸人有兩種思考模式,一是科學性的,一是創新性的。他強調科學雖然可以描述世界,但卻不能創造世界。而在商業社會,分析性、科學性的思維有助營運企業,但要尋求改變的話,便需要創新性的思維模式。

Williams其後指出,企業操守不應停留於「掌控損失」(damage-control),而應在於「掌握使命」(mission-control),目的不只是期望事故出現後把損失減至最低,更重要是避免事故出現,以及更進一步去實踐機構的使命──就是企業想往哪裡去。他指若沒有使命,便無法談操守,因為操守的判斷建基於要完成甚麼使命。「以刀為例,用刀的操守便在於用刀的目的,好的目的可帶來好的操守。」

有與會者問到,要寫使命宣言不難,但通常都是一紙空文。Williams回應指這是委身的問題,唯有委身才會帶來行動:「使命宣言需要邊做邊講(do and say)。」Watts則笑著補充,想別人明白你的使命宣言,更好的方法可能是不要把它寫出來:「就找機會跟對方說一個故事,就是企業創辦人的故事!」Watts認為要成功影響別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真我教導別人(teach who you are)。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0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