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09, 2007

管家型投資新態度

「管家型投資新態度」講座
吳澤偉:銀行角色已經改變!
(2月8日消息)/蔡聖龍


明光社二月六日晚舉辦「管家型投資新態度」講座,由伯特利神學院神學科講師李少秋博士(下圖右)及資產管理公司執行董事吳澤偉主講。由於報名情況踴躍,有遲報名者因額滿而向隅,最後有九十多名參加者擠滿明光社社址。

曾任職銀行界的李少秋在講座中提醒會眾,投資重要的是與時並進,洞觸先機:現在全球注目的是甚麼市場?是該市場中的哪個行業?而在注意風險的同時,不能盲目地「分散風險」:「你多買幾種不同股票,其實就是增加自己買入劣質股票的機會。」他強調重要的是找出有質素的股票,例如選定某行業後,便買當中的龍頭,而不是每一種也買一點。李少秋坦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投資必有風險,重要是入虎穴前計算清楚自己的實力,制訂投資策略,找一些合適的人商討。

至於投資另一個重要態度,就是知錯能改:「要懂得止蝕,止蝕講求的是勇氣而非智慧。」李少秋指不少人就是在跌市時沒有勇氣止蝕離場,結果泥足深陷。他引用俗語「寧買當頭起」,指「溝貨」應在升市時進行,而不是在跌市時去做。他又分享到,投資應被視為娛樂,以enjoy心態參與。「以前(在銀行工作時)我上班時想看聖經,當然不可以!現在(在神學院當老師)我不但可以上班時看聖經,更因此拿到人工!這就是我的投資。」他提醒基督徒,若真是愛上帝,便應不吝嗇將賺得的金錢回饋上帝。

吳澤偉之後指出,電視廣告說要花四百萬才能養大一名子女,並要有六百萬才足夠退休:「問題只是我們想要甚麼。」他解釋,錢其實只是一個人七種資源──財富、家庭、健康、學業、事業、社會參與、靈性──的其中一種,有時財富出問題只是病癥,更大可能是因為家庭、健康甚至靈性等出現問題。

他指現在不少人擔心的其實是「生命多過金錢」──擔心金錢用光後,生命仍未完結。因此他建議大家參考以下的理財結構:

第一層是應急儲備,約是三至六個月的生活費,不應以浮動資產方式持有。
第二層用於應付3D(Death、Diseases、Disability),一般要以保險來預備。
第三層是目標儲蓄,主要用於學習、退休等。
第四層是增值,主要就是投資。但吳澤偉提醒大家必須預留犯錯的空間,因為著名基督徒投資專家鄧普頓亦坦承自己過去有三分一的投資決定都是錯的。
最後一層是投機,但吳澤偉解釋不是窩輪那種投機,而是指一些帶有冒險性的事業拓展。

至於投資工具的風險,他解釋期權之類的「窩輪」本來有其正確用途,例如你擁有一批匯豐股票,打算在九月子女到外國升學時兌現,但又擔心屆時股市下跌,兌現出來的金錢不夠支費子女學費,這時你便可選擇購買合適的「窩輪」,確保可在一定價位上出售股票。但現在不少人卻以「買大細」的心態去認沽或認購,只期望「跟中」券商而贏錢。吳澤偉坦言這種「投資」方式與賭博無疑。

他又提醒大家,不少所謂「高息存款」,其實是與股票掛勾的存款,當股市下跌時,存戶的存款會兌現成不值錢的股票,因此大家決定加入有關計劃前應小心留意各項條款。「以前銀行角色是收集我們的存款作風險管理;但現在他們卻透過推銷投資銀行的投資產品來賺取佣金,即是把投資銀行的風險轉嫁給客戶──角色已經改變!」


載自《時代論壇》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39420&Pid=5&Version=0&Cid=466&Charset=big5_hksc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