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27, 2008

FCS一週年感恩會

5月4日
下午3:00
恭候光臨指導!

(請按下圖放大)

星期三, 4月 23, 2008

現金回贈



澳門發五千元助民應付通脹
(明報) 04月 22日 星期二 09:10PM

澳門 政府為舒緩通脹,今天宣布向永久居民每人發放五千元現金,非永久居民每人發放三千元現金。

特首何厚鏵 今天在立法會 會議上表示,為舒緩高通脹對市民的壓力,政府除早前推出的臨時經濟補助措施後,將動用財政近二十億元,最遲在今年七月向永久居民每人派發五千元現金,非永久居民每人獲發三千元,爭取短期內在立法會通過有關的追加預算。


連政府都搞現金回贈,每位有澳門居民身份証的都有一次過現金5000蚊津貼。津貼什麼?沒有說明。(希望不是為了舒緩五一遊行)但如果是為了舒緩高通脹,可預見的將來人民幣會繼續升,通脹情況幾乎在今年內會持續,試問政府還有多少次20億可以派?何況這只是一粒「止痛餅」,可能連治標也未達到。如果是為了幫助低收入人士,無疑這是「一個月」的喜訊,但對長遠改變他們的貧窮情況是沒有幫助。但更重要的是,這次政府現金回贈並沒有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相反可能只反過來令懸殊情況更明顯。

為何要一視同仁地派錢呢?派一次錢可以幫到什麼?(埋單計數要動用政府20億元)先不談20億可以怎樣用更能舒民困,但是否澳門每位居民都需要這額外的5000元「止痛餅」?那些有高收入人士與貧窮階層可以在這政策上「一視同仁」嗎?

這幾年大部份澳門人在薪酬上都有所提高,同時間亦造就一群高消費一族。如果這筆資金是用來舒緩高通脹下的生活壓力,那麼似乎將會有部份會付諸於零售消費市場。當然有錢買多個LV袋是沒有對或錯之分,而這筆額外的立稅人的錢有部份留入零售消費市場也可以刺激經濟(但還需要嗎?),或起碼做零售小生意的會受惠(但除非補貼租金,否則也幫不了什麼)。

立稅人的錢是給政府好好保管用作公共利益,所以怎樣用一筆錢是作為政府的專業。如果「就咁」一視同仁派錢,等同把20億元回留市場,留給作為消費者的市民去決定。這與公司有錢賺於是有花紅分有什麼分別?澳門市民可不是政府的員工吧。

更重要的,其實這種「一個月的興奮」往往就是造就一種簿弱的公民意識。每次政府在派糖派錢,養成市民一種對政府要攞著數,用方法去佔政府便宜的關係。看看我們動不動便想方法去逃稅,或動不動用社團名義申請政府支助(即使沒有直接關係),或甚至有政府辦的民康活動/表演,我們也習慣看有沒有免費門票。卻忽略作為公民是有義務去參予政制發展,或監管政府的運作。例如我們會關心我們有權去選行政長官嗎?我們有關心過一個健康的民主政制發展如何幫助我們每一個去生活得安居樂業,甚至縮短貧富懸殊?

很感動一個主流電視台會製作《一百萬人的故事》。雖然講的都是香港的貧窮個案,但在澳門貧富懸殊開始加劇的年代,這些故事將會是很貼身的。節目裡的script寫得很好,有很多值得反思的空間。每個教會團契其實都值得用週會時間看一遍。當然如果那些有餘的能有勇氣把這政府額外的「花紅」分給窮人(用什麼方法個人決定),那都是作為公民甚至一個有信仰的人的應有表現。當然,這是一個很Utopia的想法。

星期五, 4月 18, 2008

星期四, 4月 17, 2008

sHOW LIVEs 最新節目表




sHOW LIVEs 澳門網上電台,週一至五9點起直播節目,平日24小時重播,click入節目內表更可download番舊節目!

星期二, 4月 15, 2008

A royal waste of time—奉旨浪費時間


Marva Dawn在她的書A royal waste of time中把捨己等同浪費時間。捨己即是在上帝的國中浪費時間,不由自己和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喜好來行事而活在敬拜上帝的事上。這樣,敬拜,捨己,天國連在一起。
接著她談講道,耶穌基督就是道來身,講道其實是言說基督並讓基督說話。

quote from Jonathan C

其他書評:

A Royal Waste of Time: The Splendor of Worshiping God and Being Church for the World. - Review - book review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Society

DANGITBILL!

星期四, 4月 10, 2008

與變共舞— 知識型經濟的轉變及出路

(節錄自同名講座)

講者∕Keim C. Chew 整理∕Alan



前言

十多年前當我還在波士頓居住時,曾有一名百科全書推銷員致電推銷其旗下的百科全書。當年全套價值美金1,250元。該百科全書公司在高峰期曾僱用2,300個推銷員。但到了1999年她將這2,300人減到零人,而將整套百科全書上載到互聯網。在今時今日的世界經濟轉變下,無論幾大的公司也要作出適應。變,在這個時代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如果我們捉不住變的脈膊,我們會失去很多機會。

我是在三潘市的金融中心上班,每天路徑Grand Hyatt時都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總有一班人在示威,那是酒店失業的員工。我有次留意他們的標語,上面寫著“擁有醫療保險是我們的基本權利”。這就是變的過程,工會其實是上一個世紀(工業革命)的產品,但當面對著「知識型經濟」的沖擊時,工會是會續漸被淘汰的。

兩大轉變

世界經濟轉變其實可以歸納為三大型態:第一次在前工業時代社會(pre-industrial society);接著是工業時代社會(industrial society);到現在已開始進入所謂知識型經濟社會(knowledge-based society)。我們今日就是站在這轉變當中,所以有很多事物是很困擾人的。你發覺以前很理所當然的事物到今天已不再理所當然。我一年多前也聽聞何鴻燊要去菲律賓商談賭業的拓展。就連他亦要改變,當競爭對手來分一杯羹,你不求變便自然會被淘汰。就像打字機,今日有沒有人再用打字機?無論你怎樣改良打字機的性能,將它發揮到最高峰,都是徒然。同樣地,你抓不住這個時代的變,你便不懂得做決定。

不難發現,今日的經濟已變成一個高度競爭性環境。早在1943年已有人指出這個社會正步向一個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方向。今日你公司發展出非常成功的產品,但這份成功是不會持久的。因為在很短時間內競爭對手會推出(在價格及質素上)更好的去取代你。所以大家只有不停地推出新產品以保持優勢。而這種變化在上一個世紀早已開始。

美國在十八世紀百分之九十的生產是靠賴農務,但到了十九世紀初便只剩下百分之三十三。自十九世紀初人類發現氣油及電力後,能量的開拓便改變了世界。發電廠的建立令機器投入生產,把產量推至高峰。汽車的發明代替了馬車。公路續漸被建立,城與城之間亦被連接起來。以往做生意只限在自己的村莊,現在便因為工業革命擴闊了商機。

福特的啟示

享利‧福特(Henry Ford)眼見市場需求大(因公路多起來),便致力大量生產汽車。他將生產線仔細分工(division of labor),像你看查理卓別靈的戲,一天到晚手都在釘鈕。生產線使產品成本降低,於是賣一輛車子的價格變得便宜,越來越多人能負擔得起。福特看準這個時機,便在1914年宣佈要加薪。生產工人由當時市價一小時兩美元,加到五美元,足足超過兩倍。他此舉是基於兩個假設:第一,若我出高一線的薪金,我可以請到水準高一線的人材;第二,當他們賺得高薪,他們便有錢去購買福特出產的汽車。事實証明他的兩個假設都很準確。他看準那個時代的改變而勇於去冒險。

福特曾有一句名言:“If you want to buy a car, you can have many choices, as long as it's black.”因為產量大增,成本下降,令消費者在金錢上受惠,但與此同時換來的卻是產品的劃一化。所以我們今日買衫都只有大、中、細碼,因為要成本低地生產便再沒有度身訂造。所以工業時代初期的鞋是沒有分左右腳的,唯有再發展下去才出現定做(customization)— 有左右分,有尺碼等。而管理(Management)就是從那時興起。因為大量生產,仔細分工是需要一些人去監督。而管理的工作是“諗o野唔做o野”。自始亦出現工人階級與管理階級的矛盾,工會也是從這時開始,她的出現是為了保障工人的權益。

與此同時,人的生命亦開始變得無意義。以前你做一件事,從頭做到尾。你有從工作而來的滿足感。但現在,你每日所做的就是釘鈕,錢是賺到,但當你下班回家後你真的不覺得自己做過什麼,心靈便空虛起來。而當人自覺空虛時,一個宗教便產生。我所講的當然不是基督教,而是共產主義。馬克思開始為工人爭取福利,與資產階級抗爭。僱主亦因為要確保生產得以持續,便只有接受工會,同時開始我們現在所享有的福利,如假期、醫療、退休金等。

知識型經濟

因為資訊科技的普及,我們今天正面對另一次轉變。以往你去買車,推銷員報零售價,我就要相信。但今日不同,買車前可以上網查詢價錢,他騙不了我。消費者在這些資訊下變得很有權力。而壓力也自然落在製造商身上。為了在高度競爭環境下推出平靚正的產品,每間公司最後只有兩個方法:一是利用科技把生產自動化,二是成本控制。最明顯的就是僱用人材會越來越多採用Freelance或Contractor(承包)的形式。生意好時你找他們,生意淡時便暫時不需要他們,大家好來好去。亦因為這些Freelance或Contractor是為他們自己打工,他們的創造力相對較多。我的公司有一半以上的員工是外判(out source),我給他們較高薪金,但當減去醫療及退休金等福利時,我的營運成本其實是比請全職還低。所以按此發展,將來工作的安全感(job security)將會不存在。

將來要緊的是你怎樣經營自己。在知識型經濟下,有兩種人是會特別“吃香”。一種是專材(expertise),即是你在某個領域∕產品上是非常熟悉,並且你是樂意日日夜夜對住佢(因市場競爭劇烈)。當然你所創造的產品亦必須為消費者所認同。另一種技能則是方案提供者(solution-provider,不是product seller)。他能發掘別人的真正需要並為他們制訂解決方案,例如生涯導師(career coach)之類的職業。你需要先去選擇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與及衡量當下自己的工作能力能否配合市場需求。

怎樣去評估自己呢?先誠實地問自己,我的技能是高附加值(high-value added)還是低附加值(low-value added)?其次再問這些技能是否容易被人取代(easily replaceable or hardly replaceable)?如果你目前的技能是高附加值且不易被人取代,那麼你的工作是有保障的。假如你是高附加值但容易被人取代,你就要小心了。即使短期內無問題,但不久的將來有人或會以更低工資去取代你。而如果你是低附加值但不易被人取代,如後勤或操作員之類的,你會有故定收入,但不會有太大進升機會。但假若你是低附加值又容易被人取代,那麼你是時候找個生涯導師去幫你。很多大公司也是用這個標準去標準去評估自己的部門。如果那個部門是屬第四類的話,多數的下場是被外判(out source)出去。

按目前的發展,將來在欠缺工作安全感,工作時間長,競爭壓力大的情況下,很多以往理所當然的東西會不復再。你同我都需要為這種轉變作出選擇。而作選擇背後除以上所提及的考慮外,你更需要有一套隱健的價值系統(value-system)去幫你做決定。什麼是價值系統?就是你認為什麼是最重要。當世界要求你付上更大代價去迎合她的轉變時,是否表示連你所追求最重要的東西都可以輕易放棄呢?

星期二, 4月 01, 2008

FCS facebook 分店

FCS facebook 分店現已開幕,相關相片、文章、短片現正upload中。歡迎留下腳毛。

facebook 分店